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仅是人口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业与非农产业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了解这一比例对于制定社会及经济发展计划、合理安排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按现行标准统计的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已不能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我国从1963年开始统计农业、非农业人口,当时基本上是以户口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属农业户口者即为农业人口,属非农业户口者即为非农业人口。按照这一口经统计的农业人口,1963年为5758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3%。此后,这一统计口径沿用至今。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政策,非农业户口的人数,除城镇自然增加  相似文献   

2.
<正> 这里所说的人口结构,不是泛指人口的各种构成,是指人口社会构成中的从业结构。如所周知,人口结构反映经济面貌和生产水平。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样的数量,这样的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面貌还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的(包括由他们抚养而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全部人口。按照我国的习惯说法,是指不吃商品粮的全部农村人口。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三十年来,各国农业人口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可  相似文献   

3.
一、小城镇中的“摆动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 一般普查和统计的镇人口仅仅是指居住在镇上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而实际上在小城镇居住和工作的还有其他人口,其中一种是亦工亦农人口。这里的“工”是指广义的,包括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非农业部门。这部分人口是兼业劳动者,大多数家住农村,劳作在镇,其户口在农村,而工资收入大部分来自在小城镇的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由于户籍注册登记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不同,对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历年人口统计年报中的有关数据资料,对建国后中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领域转化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①。具体地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工农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给构和现代化水平等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6.
1983年9—10月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考察团先后到西德、意大利、南斯拉夫和泰国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进行了四十二天的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了解了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使我们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问题有了某些新的认识。现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 1.四国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情况。上述四个国家中以西德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据西德朋友介绍,西德的城市化是从1800年开始的。到1870年,城市人口已占三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西德几乎全国都城市化了,全国没有纯农村型的居民点,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5%,而且都是有技术的,使用机器耕作的现代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同工厂工人和其他非农业职业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但西德仍然有农村地区这个概念,这是指那些在该地区没有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超过100人、农田森林较多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农业人口?什么是非农业人口?公诸于社会的看法大致有三:(1)农业人口就是在农村就业的人口;(2)农业人口就是农村居民;(3)农业人口就是不吃国家供应“商品粮”的人口。显然,第一、第二种看法是以人口活动的环境、地点为划分依据的,第三种看法是以人口的吃粮户口关系为划为依据的。我认为,对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这种划分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其城市化是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研究苏联的经验,对于探索和建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城市化进程 在展开分析之前,需要指出两点。第一,苏联的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和城市型集镇中的全部人口;第二,苏联至今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划分城市和城市型集镇的标准,居民点的性质完全根据所在加盟共和国的有关法规来确定,即一般都把居民人数和居民就业类型(即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作为确定城市居民点的基础。确定为城市的最低标准为5000—12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不得少于2/3;构成城市型集镇的最低标准为2000—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不得低于50%。  相似文献   

9.
按现行划分标准统计的农业人口,1986年以来全国为8481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0.48%,这一比例,与1963年的83.2%和1979年的81.0%,相差无几。其原因在于现行的划分标准是按户口性质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不能反映已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因此,改革农  相似文献   

10.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者不断增加,在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瞩目,成为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劳动就业等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各地区农村非农劳动者人数究竟有多少,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心和尚未获得满意答案的问题。我们认为获取全国各地区农村非农劳动者数应遵循如下三原则:准确性、连贯性(指时间上有较好后续性和一定的前溯性)、统一性(各地区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统计时点相同)。因符合上述要求的各地区农村非农劳动者数在各种统计资料中无法直接查到,故在以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及城市基础设施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是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复杂结构现象。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要求城市人口分布结构上趋于合理。合理分布不等于平均分布。事实上,很难要求各级别城市、各地区城市的人口分布在结构上完全达到齐头并进和同步化。我国现阶段城市人口分布上的差别大是结构动态过程的一大特点。它反映客观因素的多方制约和过程的规律。本文特别提及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受城市基础设施的一定程度限制。 按《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人口的统计有两个口径。其一是城市市区人口;其二是城市地区人口,包括市区和所属农村的人口。本文所讨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现阶段,我国城市市区的农业人口要比非农业人口多。1993年,全国城市市区年未总人口为43071.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7709.46万  相似文献   

12.
亦工亦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说,我国有80%的农民。这一判断的根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非农业人口占20%,农业人口占80%。事实上,这一判断大大低估了我国非农化的水平。我们知道:统计意义上的非农业人口是以是否吃商品粮为主要判断标志的。改革以来,我国有大量的吃农业粮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种测量非农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亦工亦农人口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其亦工亦农人口至少在4000万人以上),大约要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占农村总劳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和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广东省女性非户籍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比分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女性非户籍人口的基本状况。由于户口性质的不同,女性非户籍人口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分析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和服务女性非户籍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人口状况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小城镇普遍存在人口规模偏小的问题。小城镇中实际的非农业人口数要比统计数多5 0 %左右。预计在小城镇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中 ,70 %以上在东部地区。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简单依靠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9.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由乡村聚居向城镇集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化:(一)地域转化,即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二)职业转化,即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三)生活方式的转化,即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对加…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民人口环境容量是近年来在处理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核心就是按照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来适量安置移民。三峡水库淹没造成库区土地资源数量绝对减少和质量下降,增大了受淹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在土地承载力与农业人口之间形成较大的缺口。在目前条件下,应充分挖掘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潜力,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如:(1)严格控制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4)加速开发利用名特优稀资源,发展地方优势经济;(5)大力发展二、三产业;(6)尽快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等。移民人口环境容量是近年来在处理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核心就是按照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来适量安置移民。三峡水库淹没造成库区土地资源数量绝对减少和质量下降,增大了受淹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在土地承载力与农业人口之间形成较大的缺口。在目前条件下,应充分挖掘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潜力,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如:(1)严格控制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