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宋太宗曾尊称神宗考李裕民宋代有两个皇帝除了庙号外,还有特殊的尊称,其一是宋太祖尊称艺祖或烈祖,此为治宋史者所习知。其二是宋太宗尊称神宗,它恰与赵顼的庙号相同,自元丰八年(1085)九月八日,赵顼获得神宗庙号以后,太宗这一尊称不再沿用,以致治宋史者多不...  相似文献   

2.
公元十世纪初,随着唐中央政权没落以及中原地区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耶律阿保机领导契丹族嵋起于我国北方。九三六年(太宗天显十一年),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契丹政权扩及到华北。九四七年(太宗大同元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朝把政权分“北面”、“南面”两个系统,即“北面官”和“南面官”。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清代的官私文书,还是近世有关清史的著作,大都忽略了这样一段史实:努尔哈齐曾作为明朝建州左卫的质子,在明朝将领李成梁的公私衙门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只有极少数历史著作指出努尔哈齐在明朝守辽明将李成梁帐下被抚养过一段时间,“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又学习了作战的本领”,但也没有指明他作为质子的身份。明朝和朝鲜在同女真族打交道时,女  相似文献   

4.
由于史料甚少,对北魏内官制度很少有人问津,有些问题模糊不清。本文则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探究,如对“三夫人”、“九嫔”以及宫内诸女官等作了一番考证,提出了与前辈学者不同的看法,或可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毛丽娟 《理论界》2014,(6):105-107
清同光年间,随着各省官书局兴办的浪潮,云南官书局开始设立。文章通过对杜瑞联、崧蕃奏折的分析,认为云南官书局创办的时间应在光绪四五年间;并在云南官书局刊刻数量的统计基础上,对刊刻图书在出版时间、图书类型、印刷技术、图书发行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云南官书局对促进云南印刷技术、丰富云南图书馆的内容研究形式、促进云南与其他省份的图书流播、与国外交流情况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番薯,并试种成功,经过金学曾的大力推广,使得福建先于全国在全省范围内栽种番薯,相对解决了福建缺粮的问题,福建民间也尊称番薯为“金薯”,以示对金学曾的爱戴;民众也为金学曾、陈振龙塑造神像,以之为民间神灵加以膜拜.当然,由于福建海洋经济的发达,也并不排除其他闽人带回番薯作物,只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论嵇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翻开“嵇康集”,就是这么一首赠给公穆(嵇康的哥哥嵇喜)的“五言古意”: 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嗽朝露,晞阳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维!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翻无所施。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单雄翩独逝,哀吟伤生离,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已,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逍遥遊太清,攜手相追随! 他和他哥哥本来是“自谓绝尘埃”的“双鸾”然而被猎人捕捉,纳入遮天盖地的网罗之中,“哀鸣”、“徘徊”,饱经世路的艰险,还有更大的艰险横在前面。怎么能够冲决网罗,自由自在地飞翔呢?  相似文献   

8.
9.
嵇康新论     
毛泽东同志早就要求我们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同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三国末年,安徽亳县人嵇康因为猛烈地反对封建儒学,为世族地主阶级所杀害,他的思想是多少带有民主性的。鲁迅先生曾经校订他的诗文。可是,号称“反儒”的“四人帮”,却不准  相似文献   

10.
元代畏兀儿亦都护官号考尚衍斌早在1940年,韩儒林先生发表了《突厥官号老》一文,明确指出:"元代高昌畏兀儿首领亦都护之称号,即非由拔悉密输入,亦为突厥族所固有"。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亦都...  相似文献   

11.
试论嵇康     
由于北大和复旦两校同学所編“中国文学史”的出版,引起了对嵇康评价問题的爭論。爭論的主要問题是:1、嵇康的政治态度;2、嵇康是否一貫积極?3、嵇康在文学上的成就。本文将对这些問題表示一点意見,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司馬氏的反对派但非曹魏的同路人嵇康(公元223——262年)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曹魏的政权实际上已轉移到司馬氏手里,但司馬氏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也还要費一些周折。因此,曹氏和司馬氏之間的政治斗爭异常尖銳。司馬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大杀异己,从曹氏的宗室及其亲戚党羽一直杀到  相似文献   

12.
缯、鄫、曾与随国关系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商至西周时代东西方有两个缯(鄫、曾)国,一在山东苍山,一在河南方城,都是夏的后裔之国.姬姓曾国与姒姓缯国在周代同时存在,两国没有任何关系.曾与随虽然同宗,但绝非一国而二名.曾国最早活动于湖北北部,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便已依附于楚国.春秋中期,在楚人的帮助之下,曾人势力向北发展,占据了随人的一部分地方,甚至将都城也移至随国原都城所在地随州附近.至春秋后期和战国之际进一步向东发展至河南信阳一带.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嵇康     
在鲁迅校辑的古籍中,精力耗费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当数《嵇康集》.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未作家,曾任中散大夫.他与魏宗室通婚,又"非汤武而薄周孔",并因吕安案受牵连,而被谋夺魏朝政权的司马氏集团所杀.  相似文献   

14.
嵇康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嵇康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富有特色的哲学家。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但是要对嵇康作一个全面的历史评价,弄清他的哲学观点,却是必要的。(一) 嵇康,字叔夜,魏晋之际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被司马昭杀害于262  相似文献   

15.
嵇康(公元223——263),字叔夜,谯国经(今安徽省涡阳县)人。他是儒家学说和封建礼教的反对者还是信奉者,过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坚持此说的重要根据之一便是嵇康说过“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的话,似乎反儒是明摆着的,其实,未必尽然。我们知道,自从汉武帝“罢黜百  相似文献   

16.
<正> 明代青海土官李文因屡立战功,官至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大同镇总兵官,曾被明英宗赐予勋号“奉天翊卫宣力武臣”,武官散阶特进荣禄大夫,武官勋级柱国,封爵高阳伯。他是后来青海“西伯府李土司”的始祖,对青海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李文不仅在青海赫赫有名,明代在全国也是能数得上的人物。然而对于这一人物,我们过去研究得还很不够。熟悉青海历史的人都知道李文祖籍青海、孰料他的籍贯却在陕西华阴,大家熟知李文的后裔是土族,却不了解李文原为汉族,后来才转化为土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李文有关的基本史实作些考察和探讨,请专家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25-132
为加强地方管理,明代设置了镇守内官。在镇守内官周围,迅速集聚了一些办事人员,包括参随、家人、军伴、书算等。他们原有各自的职役,临时跟随镇守内官办事,一则为内官提供生活上的各项服务,一则在镇守内官的指令下执行某些公务。由此,这些跟随人员共同构成了镇守内官势力的组成部分,对明代地方社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嵇康,有一些人,或者对他的作品置之不顾,而大谈其“刚强使性”;或者把他的作品中的一些消极遗世的东西,也说成是什么“高远纯洁”;总之,无原则地抬高了嵇康。这种作法,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是应该抛弃的。但是,北大“中国文学史”说嵇康对现实的态度很冷漠,说他没有什么成就(上册144页),马圣贵、姚国华二同志说他是一个忠于腐朽的曹魏统治的人物(“也谈如何评价嵇康”,1959年4月17日“文汇报”),从而大大地贬低了嵇康,我觉得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何给嵇康一个准确的、应有的评价,看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这里,我想谈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错误与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嵇康(223-262) 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人。在魏做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齐名,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首,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于他的逻辑思想,历来涉足者甚少。笔者认为,嵇康曾提出并运用了形式逻辑的多种形式,可以说是整个魏晋时期推论逻辑的正确思潮代表之一。据《太平御览》载:“研至名理,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若嵇康之论文矣”,认为嵇康逻辑思想的特点是论证严密,合乎道理。《世说新语·文学》载:“旧云,王(导)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  相似文献   

20.
樊荣 《中州学刊》2006,(1):228-230
不能把《与山巨源绝交书》看成是嵇康被杀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其他缘故,而仅仅是因得罪钟会、轻时傲世或非薄周孔、纵情背礼,嵇康亦不至于被司马氏处死。嵇康在舆论上反对司马氏、在毌丘俭造反时有武力对抗司马氏的意图,才是他招致祸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