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无论是清代的官私文书,还是近世有关清史的著作,大都忽略了这样一段史实:努尔哈齐曾作为明朝建州左卫的质子,在明朝将领李成梁的公私衙门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只有极少数历史著作指出努尔哈齐在明朝守辽明将李成梁帐下被抚养过一段时间,“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又学习了作战的本领”,但也没有指明他作为质子的身份。明朝和朝鲜在同女真族打交道时,女 相似文献
4.
5.
6.
陈振龙从吕宋带回番薯,并试种成功,经过金学曾的大力推广,使得福建先于全国在全省范围内栽种番薯,相对解决了福建缺粮的问题,福建民间也尊称番薯为“金薯”,以示对金学曾的爱戴;民众也为金学曾、陈振龙塑造神像,以之为民间神灵加以膜拜.当然,由于福建海洋经济的发达,也并不排除其他闽人带回番薯作物,只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论嵇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翻开“嵇康集”,就是这么一首赠给公穆(嵇康的哥哥嵇喜)的“五言古意”: 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嗽朝露,晞阳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维!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翻无所施。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单雄翩独逝,哀吟伤生离,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已,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逍遥遊太清,攜手相追随! 他和他哥哥本来是“自谓绝尘埃”的“双鸾”然而被猎人捕捉,纳入遮天盖地的网罗之中,“哀鸣”、“徘徊”,饱经世路的艰险,还有更大的艰险横在前面。怎么能够冲决网罗,自由自在地飞翔呢? 相似文献
8.
9.
10.
元代畏兀儿亦都护官号考尚衍斌早在1940年,韩儒林先生发表了《突厥官号老》一文,明确指出:"元代高昌畏兀儿首领亦都护之称号,即非由拔悉密输入,亦为突厥族所固有"。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亦都... 相似文献
11.
12.
缯、鄫、曾与随国关系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商至西周时代东西方有两个缯(鄫、曾)国,一在山东苍山,一在河南方城,都是夏的后裔之国.姬姓曾国与姒姓缯国在周代同时存在,两国没有任何关系.曾与随虽然同宗,但绝非一国而二名.曾国最早活动于湖北北部,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便已依附于楚国.春秋中期,在楚人的帮助之下,曾人势力向北发展,占据了随人的一部分地方,甚至将都城也移至随国原都城所在地随州附近.至春秋后期和战国之际进一步向东发展至河南信阳一带. 相似文献
13.
宋志坚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在鲁迅校辑的古籍中,精力耗费最多,时间延续最长的当数《嵇康集》.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未作家,曾任中散大夫.他与魏宗室通婚,又"非汤武而薄周孔",并因吕安案受牵连,而被谋夺魏朝政权的司马氏集团所杀.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 明代青海土官李文因屡立战功,官至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大同镇总兵官,曾被明英宗赐予勋号“奉天翊卫宣力武臣”,武官散阶特进荣禄大夫,武官勋级柱国,封爵高阳伯。他是后来青海“西伯府李土司”的始祖,对青海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李文不仅在青海赫赫有名,明代在全国也是能数得上的人物。然而对于这一人物,我们过去研究得还很不够。熟悉青海历史的人都知道李文祖籍青海、孰料他的籍贯却在陕西华阴,大家熟知李文的后裔是土族,却不了解李文原为汉族,后来才转化为土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李文有关的基本史实作些考察和探讨,请专家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7.
18.
对于嵇康,有一些人,或者对他的作品置之不顾,而大谈其“刚强使性”;或者把他的作品中的一些消极遗世的东西,也说成是什么“高远纯洁”;总之,无原则地抬高了嵇康。这种作法,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是应该抛弃的。但是,北大“中国文学史”说嵇康对现实的态度很冷漠,说他没有什么成就(上册144页),马圣贵、姚国华二同志说他是一个忠于腐朽的曹魏统治的人物(“也谈如何评价嵇康”,1959年4月17日“文汇报”),从而大大地贬低了嵇康,我觉得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何给嵇康一个准确的、应有的评价,看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这里,我想谈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错误与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