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矛盾到底是什么? 任何理论的成立,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论内部逻辑的统一,不能自相矛盾,这可叫做逻辑的一致性原则;二是不能和客观事实相违背,必须保持与现实相一致,这可叫做现实的一致性原则。就以这两个原则为准绳,先衡量一下现行的矛盾学说。 什么是矛盾?现行哲学教科书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应和同一关系的哲学基本范畴。”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其中同一性把矛盾双方结为一个统一体,为斗争性提供场合、条件。因为统一体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破裂,所以说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推动着对立双方力量和地位的变化,会最终导致统一体的破裂,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斗争的结果之一是一方战胜,消灭另一方。 从中我们发现它有两个问题: 问题之一,现行哲学说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为  相似文献   

2.
清末礼法分离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法合一是传统中国法律区别于近代法律的最显著特征。然而在清末,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实现了向礼法分离的近代法律的过渡,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乃是这一过渡带的分水岭。它不仅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导致清末礼法分离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以往学界同仁从外来因素中剖析的居多。笔者感到,分析清末礼法分离的根本动因,不能避开中国本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因此,本文试图避开纯法学的研究方法,改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主要提出了如下两则观点:第一,清末社会生活方式的剧变及其对传统札法规范的冲击,是导致礼法分离的社会动因或物质动因;第二,基于社会动因基础上的文化生活的演变和乡土观念的更新,是导致礼法分离的文化动因或精神动因。结论认为,没有清末中国本土的社会和文化动因的影响,礼、法就不能有效地分离,外来因素对礼法分离只起了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古成语异彩纷呈,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来源众多、类型齐备,由此奠定了汉语成语的基本格局。成语在中古的繁荣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而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坛风气的左右和文学体裁的推动堪称其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一生辞职多次 ,其无所不容而又有所不为的“和而不同”思想性格 ,是促使他多次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其“和而不同”精神“不同”的一面 ,使他有所不为 ,进行抗争。同时 ,这一精神所要求“和”的行为模式 ,又决定他不可能与矛盾者激烈冲突。所以在“和”与“不同”思想的共同作用下 ,蔡元培多次辞职。辞职既表明了其不苟同的立场 ,坚持了理想 ,又不致于激化矛盾 ,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多级的发展,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多级关系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探究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时常常存在着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纷争。从实践唯物主义思维视角来看这种哲学纷争,根本分歧在于对历史动力的不同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历史是"完整的人"的历史,历史因而表现为全面的历史,即不仅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史,同时也表现为思想史,人类历史发展固有的多级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而且是不同历史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级发展。站在全部人类历史的高度看,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推动的,而站在部分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或从有限的逻辑推演看,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具有多样性。因此,现有的精神生产不仅直接作用于新一轮精神生产,而且对人类新一轮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以及阶级斗争具有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哲学家。他的历史发展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历史辩证法理论可谓登峰造极,包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没有它,马克思主义将不可设想。本文还从新的视角探讨了黑格尔一些遭人误解的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开始,我研究一个理论课题:汉字在人类文字中的历史地位.这不是褒贬古今,不是占卜未来,这是认识自我.这里略谈我在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的初步探索,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经历了高速增长,继而急剧衰退的过程,近几年又有好转,这种“N”型发展态势,其根本动力源于社区政府和企业对于各自利益目标的追逐及其实现方式的变化,揭示这种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改制后乡镇企业利益目标实现途径,乃至乡镇企业再创辉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人类安全议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类安全研究大多局限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主题,如援助机构、联合国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等。近年来,城市地区安全问题、发达国家人口、原住民族、商业利益集团、新全球治理和三方合作等日趋成为影响人类安全的新变量,应该纳入人类安全议程研究范围。其中,跨国公司在冲突管理、冲突化解与和平重建中的角色增进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多行为体治理”与“多层次治理”相结合的组织机制突破了国家间合作的传统谈判机制。总之,只有以社会安全为“增量”,以人类安全为“根本”,以环境安全为“超根本”,同时兼顾边缘群体安全,不断拓展安全建设新途径,才能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人类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准备谈三个问题。一、从理论上探讨一下什么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二、研究一下在农民战争之后,统治阶级施行的什么政策;三、具体分析一下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这三个问题,总的来说都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人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讨论,一直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下面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在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即在于此。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虽然始终联系在一起。但是,生产力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生产关系是否与之相适应,他都要不断向前运动,不断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网罗。显然。生产力有其自身发腱的动因和规律,上述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宗教作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力量,二者既存在着矛盾冲突,也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构成科学和宗教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金代文学反映了一个复合型文明体系,作为精英文化的汉语书面文学和作为民间文化的女真语口承文学分流并进,构成金代文学无比丰富的多样性形态,诗、词、文都对北宋有所继承和发展。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女真族无比生动的口头文学以真率自然的话语方式在金代文坛上盛极一时。特别是女真族口承史诗性长篇叙事文学——传统说部的崛起,给金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因子和新的元素,极大地发展和提升了金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架构由内涵单一的传统格局向多维多元的完备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4.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新宪法把邦联条款所规定的由十三个保有自由、独立和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盟形式的美利坚合众国一变而为在保留各州部分权力的基础上,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最高立法、行政相司法权力的联邦制国家。历史表明,美国宪法对美利坚民族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对世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海纵横》2008,(6):32-33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书目,“职场之道”、“成功之路”、“为人之道”……仿佛一切都有路可寻,依照条条框框就能得到所谓的什么。而职业的兴趣、为人的真情都可以忽略,那些可描述的都变得功利、动机。  相似文献   

16.
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的发展是一致的。作为个人与社会的中介,人类群体的历史发展可概括为三个基本阶段或形态,它们依次是;与自然经济和人的依赖性相一致的血缘群体;与商品经济和人的独立性相一致的物缘群体;与产品经济和人的自由个性相一致的自由人联合体。现阶段,我国的群体发展正处在向物缘群体的转变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考察,论述了世界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反复性。通过比较,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在于各地区的社会形态演变过程和所建构的社会模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存在巨大差异。同时还剖析了各地区社会形态演变中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如社会形态的中断与跨越、并行与交错、延续与老化。论述了历史上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出现过的反复现象及其主要原因。从而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小说苑地中,历史题材小说是一种常开不败的花.代表着十七年小说创作成就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竞有六部是历史题材的.在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多次评奖中,她每每都有佳作金榜题名。近年来小说创作走进低谷,出现“疲软”,而历史题材小说却受到先锋作家、新写实作家以及不少被公认为有才华的作家的青崃,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文坛,甚至初露称雄文坛之势.本文仅就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作品,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新貌作以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使美学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文章论述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核心是人和人类的解放、历史和人的本质,并且由此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凝练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观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用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来科学地说明现实经济中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这既是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要很好地解决这一课题和难题,必须跳出传统观点的框框,在深入挖掘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意的基础下,对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为此,笔者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