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自由思想有着独特的逻辑路径。这一逻辑路径就是,以批判与拒斥专制和无政府主义为逻辑起点,继而提出哲学上的自由概念,并演进至社会和政治领域,构建一个以自然法为限度的完整自由观。  相似文献   

2.
自然状态是洛克在《政府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洛克构建政府理论的逻辑前提,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把自然权利论证为一种超越于公共权力的道德力量,即生命、自由和财产,同时也为公共权力设下限制。分析洛克的自然状态,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洛克的个体化原则可以简便地概括为三个要素:事物所处的时、空位置和所属的种类。然而,如果我们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来确认个体,就会发现,它允许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个体。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重合存在的个体表明了洛克哲学的内在矛盾。为此,本文将通过考察洛克的抽象观念理论,来论证这种有悖日常直观的重合存在是由于混淆两种个体的严格意义和日常意义而造成的。进而,结合同一性的讨论语境,我们将表明,只有在其严格意义上,洛克的同一性理论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政府间谈判和国际法的范畴,成为全球参与的公共运动。作为“人类共同关切事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正促使全球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当前,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推动与新时期公民教育战略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作为载体,将激励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教育“公共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从表面上看,洛克的政治哲学是追随传统自然法的。但是如果对洛克有关自然状态、自然法、财产权、道德原则诸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洛克实际上隐讳地拒斥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法教义,而转向了由霍布斯肇始的现代自然权利论。正是由此出发,洛克把他的政治哲学建立在了现实主艾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公民政治和公民社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公民社会作为现代化社会建构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问题 ,应该尽快地纳入政治体制改革之中。公民概念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启智概念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对于公民政治、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建设 ,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洛克和卢梭的契约政府理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契约观念在古希腊智者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第一个系统地运用契约理论解释民主政府起源的是洛克,在欧洲大陆,卢梭也用契约理论解释了道德社会与民主政府的起源。本文旨在比较洛克、卢梭二人的政府起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古典契约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最早产生和发展于西方,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它对社会政治生活、对治理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社会和谐稳定、使民主政治得以推进,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家成熟与否的考量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公民社会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探寻促使其形成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而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及完善做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它的运作原则对于培育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运作原则主要包括平等、自主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和互利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公民社会组织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还是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探讨公民社会组织的运作原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传统下的学者对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为澄清这些混乱,在关于自由主义的认识误差中找到相对统一的可辨识的要素,对洛克的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自由理论进行解析,并对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价值考量。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不适与民间自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践表明,法治运行在我国民间社会表现出与既有的文化惯性、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乃至冲突.立足于我国民间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国家法的角色、意义,以及民间社会内生秩序的合理自治,是避免法治不适的尴尬局面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总是相生相伴,没有无市民社会的民法,也没有无民法约束的市民社会。相对于市民社会的变迁而言,民法既是反应装置,又是推动装置。在许多场合,民法对市民社会的反应和推动往往体现在民法与市民社会的某种互动进化过程之中,并导致民法与市民社会的相互进化。  相似文献   

13.
洛克认为,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不可侵犯,保护自然权利是公共权力得以存在的前提。政府的公共权力源于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时的委托式授权,公共权力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于民众自愿的结合和人们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统治者和政府形式。洛克反对霍布斯把统治者排除在社会契约的订立者之外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统治者也是缔约方,其统治合法性的维持依赖于对人民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当统治者违反契约时,人民就有权废除他,建立新政府。  相似文献   

14.
传统市民社会与新兴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二者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资本基础,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不同关系状态为背景,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并有着不同形式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西方中世纪后期市民社会运动为近代法治确立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看,保护财产私有权、契约自由权、公民平等权这三大现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私法与市民社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亲和关系,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源于市民社会,又表达了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因而现代法的精神实质上就是私法的精神。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和市民社会是其内在的双重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步兴起,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分离。这种分离为中国走向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公权力制约与私权利保护、法治精神的孕育、良法的产生及市民守法精神的培育自此有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一开始就是一种规范性话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事实上,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早就分析指出的那样,市民社会既有解放性,又有它的欠缺性、压迫性,就如同国家既有压迫性又有保护性一样.从维护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关键是如何防止市民社会的压迫性和国家的压迫性的重叠,进而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解放性、保护性来克服、遏止它们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19.
尽管对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一致,但中外学者都认可公民社会是个突显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具备了自治性、参与性、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正是由于公民社会具备了这些特性,说明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民主体性的内涵相切合的,也使得公民的个体性和自主意识能在公民社会中得以彰显。公民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认识使曾受黑格尔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对理性国家观产生了动摇,他揭示了“实然”的普鲁士国家与“应然”的理性国家间的矛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又颠倒了过来,初步阐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在《德意志形态》中,他深刻阐明了“市民社会构成国家的现实基础”的观点,从“实际的利益内容”与“虚幻的共同体”分离的新维度探究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特殊利益——普遍利益”的二元模式具体化为“单个利益——共同利益(实质是阶级利益)——全体利益”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预设着把国家纳入到社会机体中整体把握的思想走势。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机体”和“资产阶级社会”这对研究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新视角,将从“市民社会”出发研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具体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