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以《布洛陀》为代表的壮族宗教经文的叙事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民间叙事诗和民族史诗,其特殊性与壮族的宗教传统密切相关.以巫为主,道释兼容的宗教传统,产生了《布洛陀》等宗教经文的世俗阐释,而“亦道(僧)亦俗”的演述者身份,营造了亦庄亦谐的表演场氛围,同时也就出现了亦文亦野的歌唱性文本.  相似文献   

3.
百色市旅游资源配置与旅游发展增长极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百色市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市旅游资源配置的四项原则 ,分析了该区域旅游资源配置的优势 ,按增长极理论选择百色起义遗址 (主要在百色市城区 )和田刚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景区为本区旅游发展的文化景观核 ,确定百色起义遗址、田刚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景区、乐业坑景区和靖西通灵峡景区为本区旅游发展的增长极 ,并讨论了旅游发展增长极的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提出以南昆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壮族文化为主题,将广西百色市的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那坡县、靖西县和云南文山州的富宁县、广南县的壮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合作开发的重要意义、可行性以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今,布洛陀经诗的研究经历了搜集、整理、介绍;文本挖掘、理论研究;遗产保护及弘扬三个阶段.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成四类:介绍性文章和编著;文本解读;英译研究;考古价值的研究及启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布洛陀经诗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尤其是经诗的价值挖掘和文本分析两方面.但在理论运用、对比研究、后继者培养的研究、传播途径和科研胸怀五个方面仍需要加强、弥补、拓展和变通.  相似文献   

6.
《布洛陀经诗》中的古壮字和壮语词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陀经诗》中有丰富的古壮字,这类古壮字大致可分为直接借用的现成汉字与利用汉字部件构成的新字两类。作为一部宏大的经典古籍,《布洛陀经诗》中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壮语词汇资料。这些词汇不仅有宗教内容方面的,也有日常生活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壮族风情旅游与壮族民间文化主体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型文化,它的内在特质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甚至也不为它最有资格的继承人所多知,因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壮族风情旅游开发与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在其目标指向上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开发理念以人类学与生态学理论为先导,将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将有助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主体重建,以及壮族民间文化的重新发现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开发花山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其民族文化的真正裁体,应该确保民族文化的正确展示及其真实性.花山文化品牌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发展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应该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而又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壮族文化,其中包括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壮族无神论思想作一简略的描述。远古神话中的无神论倾向壮族具有自己独特的神话系统。在秦、汉以前,壮族属处于原始社会的历史阶段。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人们的思维水平低下,知识非常贫乏,对自然界以及人本身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惑,无法理解和解释,由此产生了畏惧、依赖、崇拜心理,同时又想去了解、控制和驾驭它们。出于崇拜心理,产生了原始宗教;出于想了解、控制和驾驭的愿望,产生了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远古时期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幼稚的看法。神话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它仍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经过人们头脑中幻想的三梭镜所折射改造罢了。远古初期,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例如《天地分家》、《姆六甲》、《布洛陀》、《布伯的故事》、《特康射太阳》、《妈勒访天边》等等。这些神话保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和思想风貌的斑斑遗迹,是壮族  相似文献   

10.
论花山文化品牌的打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山文化具有成为世界品牌的品质,具体表现在区域宽广、历史悠久、壮族创作、内涵丰富、载体具体、艺术源泉、特点突出和世界相通等方面。同时,花山文化品牌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工业等产业。打造花山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宣传,宣传要有系统性、全面性、长期性和技巧性。最后提出了宣传花山文化的具体策划。  相似文献   

11.
壮族的女神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成为广西重要的、颇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实现其与广西旅游的紧密结合 ,发挥其“壮乡文化”的作用 ,将是提高广西旅游市场客源率的良策之一 ,也是广西旅游产业成为广西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龙头的重要促动力。  相似文献   

12.
壮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禀赋富集丰厚,其内涵表现为多民族、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相互依存.由于传统传播手段的落后,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催生,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人民大众的文化滋养指向下不断推动.特别是媒体大融合的趋势,为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和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生产方式从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使壮族民间文化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引致的社会分化,瓦解了壮族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结构;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基础;工业化培育的工具理性,因改变壮族民间社会的社会行动结构而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本身。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持、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14.
目前,壮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存在民众对自身民俗文化认识不足、对民俗文化发展开发的工作急于求成、对民俗文化发展开发缺乏专业人士的策划指导等问题。对此,可引入动态性保护概念,动态性表现更新壮族民俗文化具象,动态性开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性表现发展壮族民俗文化,动态性体现壮族民俗文化存在的核心价值。应集聚各方力量,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整体规划和科学发展;以相关旅游与文化事业单位为核心,强化管理经营和人才培养;以当地民众为基础,实现整体保护和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西保留着极其丰富的壮族音乐文化资源,但这些音乐文化因为流传范围有限,随着时代的变迁正面临消失的困境.对此,可借鉴平果县保护和开发嘹歌的经验,保护壮族音乐的根基,并将之引进课堂;邀请区内外名家采风创作并推出新作品,利用国内外文化平台推介壮族音乐,同时勇于创新,促进壮族民歌演唱的发展,将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文章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7.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壮族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蕴涵着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热爱生活、崇尚和谐,尊重他人、团结协作,正直坚毅、积极向上等丰富伦理思想.它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灵活简单、寓教于乐等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和传播,为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壮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壮族从历史沿袭而来的水文化、米文化和干栏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等文化现象,体现于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形成为壮族社会共有的生态文化地方感。当前,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壮族的生态文化地方感的维持受到了影响,体现为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弱化、壮族文化传承中的活态化活动逐渐丧失。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可从加快壮族生态和谐伦理思想相关成果的转化、通过活动的方式恢复壮族民间传统节日、创新壮族地区学校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与情感指符,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审美心理的物化,汇集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壮族对关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强烈的壮民族传统审美情感之光.  相似文献   

20.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