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惟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资关系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围绕劳动发生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资关系指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围绕劳动发生的经济关系。从广义看,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方,应是创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自然资源的资方应是全体国民。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狭义劳资关系的典型形态,本质是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狭义的劳资关系是人类劳资关系的新形态,本质是以"联合的劳动者"支配"联合的资本"。承认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势必认可社会主义狭义劳资关系的必然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和逻辑 ,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 ,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不具备这个条件 ,就只能借助于价值范畴 ,通过市场计算、分配社会总劳动 ,从而实行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过程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 ,它本身并不必然包含剥削。剥削、两极分化仅仅来自劳动的特定社会条件。在劳动者重新成为有产者 ,自主拥有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劳分配必然转化为、表现为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他认为,"人本"是以劳动者为本;劳动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就在于它是"以物为本",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对物崇拜的灭亡,对人本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本质就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并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占有自己本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他的对象性世界的生成是相互促进的;人的发展由自身社会活动所内在规定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和谐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概念,人是世界的主体,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与人以及人与客观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有序的运动和变化。人与自然互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互益,体现出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特性。马克思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特性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和客观…  相似文献   

8.
程广安 《理论界》2008,(11):98-100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以劳动者为本。劳动者法律观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工具论,是理性的法律本质论而非抽象的本原论,是科学的法律方法论而非简单的操作方法。劳动者法律观的核心内容是劳动者的发展权,即劳动者享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权利。树立劳动者法律观、保障劳动者的发展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0.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 ,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 ,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 ,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 ;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 ,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 ,以财产“个人所有 ,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 ,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相似文献   

11.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运用到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将异化劳动作为手稿的中心概念,并采用了历史审视的新视野,集中提出了他的异化劳动观: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超越前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之后人性复归的社会,是人跟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又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但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扬弃劳动的异化.只有如此,人才能将自己从利己主义的片面的占有欲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本质的一切内在的丰富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引起我国经济关系的全面变革,劳动关系作为经济关系的主体部分亦将发生深刻变化,自觉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主动地调整,这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对我国现有劳动关系的一般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动者运用属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的联合劳动关系。马克思曾预言:“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  相似文献   

16.
劳动的应然目的要求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的应然目的存在异化的必然性,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体现其真正的本质的回归。在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马克思的研究渗透着理想的劳动制度的建构原则,即劳动的理想制度建构必须遵循劳动主体的体面性、劳动客体的生态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结果的公平性等原则。鉴于此,当前我国应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良好风尚,构建劳动者体面劳动的有效机制,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挖掘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引导,建立以交往为纽带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实现以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建构,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两次界定.笔者在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试图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完整的存在物。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