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维岳,字觐东,号晓峰。甘肃皋兰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一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为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后来督理盐法,分守武昌道。他似乎极有才干,地方志书称:所到之处,“吏治刑狱,肃然一清。”晚年,引疾归里,主讲兰州兰山书院和五泉书院。卒年还待查考。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为五泉书院“同砚”陈增的《世德堂诗文集略》写序言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大概他殁于此后数年间,似乎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盛世”逐渐走向衰落之际。在这转折之际,有识之士不仅有对“盛世”的讴歌,也有对时弊的揭露与抨击,间或向皇帝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谏议。但是,乾隆皇帝晚年已日渐堵塞了一切稍有生气之议,如果说,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1740—1795)疏劾山东巡抚国泰贪赃,还能使国泰受到严惩,那末,乾隆五十一年,五十五年,曹锡宝(1719—1792),尹壮图(1733—1808)分别疏劾和坤家奴、与库帑不实,则反使言者曹锡宝、尹壮图遭受惩处。乾隆六十年,弘历以八十三岁的高龄退居宫中,仍以太上皇之身分紧握实权,以致嘉庆皇帝对乾隆宠臣和坤,还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一生,主要时期是在乾隆朝度过的。这正是文字狱十分森严的时代。因此《红楼梦》在开始几十年中只能以抄本流传于世。一般认为,曹雪芹在乾隆十九年,即甲戍年(一七五四),已经过了“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生涯,也即已完成了《红楼梦》的初稿。而这十年,大约是他在宗学作“舍夫”的时候。这时曹家已经历过再一次的败落,但总算幸运的是他还能在宗学中谋得一个职位,使他不仅免于冻馁,而且还能有余暇进行写作;此外,在宗学里他还接触  相似文献   

4.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他又擅长历史考证之学,所著《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和《皇朝武功纪盛》等,均为时人所推崇。赵翼不仅有诗、史之才,还有  相似文献   

5.
<正> 明朝万历(1573—1620年)年间,神宗朱翊钧派出大批税珰到全国各地横征暴敛,搜刮民财,遣往山东的便是陈增和马堂。本文依据历史记载,拟对陈增、马堂乱鲁史实略加论述,并藉以探讨明亡的内在原因。1 关于神宗派遣矿监税使的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当时内外用兵和“两宫”、“三殿”的修建,财政匮乏,计臣束手。其实,更为主要的原因应是,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6.
朱熹(1130—1200)是中国朱子学一代宗师。他以博大而精细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理”范畴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和价值体现。三百年后,在朝鲜李朝时代,出现了一位硕儒李退溪(1501—1570)。他以谨严精详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了朱熹思想,成为朝鲜朱子学大家。同样,“理”范畴仍然是退溪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不过,由于时间的流迁,地域的转移,朝鲜朱子学(退溪哲学)之“理”已不是中国朱子学(朱熹哲学)之“理”了。因此,通过中朝朱子学“理”范畴的比较,可以透视中朝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学家。中年以后,开始讲学,游学活动先因中进士在家候职辟“槐堂”讲学,后以祠禄官闲居时在江西贵溪应天山立“精舍”讲学……  相似文献   

8.
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有关他的生卒年,在解放后出版的书刊中有三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一七四八(乾隆十三年)——一七九九年(嘉庆四年),年五十二。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624页),新《辞海》“黎简”条即用其说。一种是一七四七(乾隆十二年)——?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79年重印本,第四册,297页),对卒年取存疑态度。还有一种是一七四七——一七九九年,年五十三。见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354页、415页)及商承祚、黄华《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上册22页)。按,第三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一、宁夏三百如何实践唯个府志《宁夏府志》(以下简称《府志》)刻印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年间(1736—1795),是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代“盛世”,就宁夏地区来说,这一时期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成书于这时期的《府志》,既保留了以往长期战争的侧影,更纪录了当年本地社会振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正>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朝边防大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被磔于市。此前,兵科给事钱家修等上书喊冤,“关外将吏士民日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余大成《剖肝录》,见《袁督师事迹》);袁崇焕部下“念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号啼莫知所处。”(程本直《矶声纪》)但袁崇焕终被处死。当时满州(女真)贵族集团势力日益强大,明王朝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什么边防大将袁崇焕反被崇祯帝杀掉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他的生平活动及其在明廷中的地位谈起。一、袁崇焕事略及其为天、崇两朝的重用袁崇焕(1584——1630年)广东东莞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他出生之际正是“北虏南倭”为患最烈之时,明末的腐朽政治和民族危难促使袁崇焕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除了读书以求仕进外,还留意兵法,“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隘塞清形,以边才自许。”(《明史·袁崇焕传》,以下凡引本传者均不再注。)  相似文献   

11.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2.
乾隆是个喜欢钻研学问的人。有一年,他和群臣们在一起讨论仁德,大学士纪晓岚也在其中。工作几个小时后,乾隆有些累了,想放松一下,恰好此时在书上看到了“忠孝”两个字。乾隆想起知识渊博、机智聪明的纪晓岚就在身边,突然玩性大发,就问纪晓岚:“纪晓岚,我问你,这‘忠孝’二字是什么意思呀?”其实,乾隆对“忠孝”二字又怎能不知?他之所以这样问,只是想找茬刁难刁难纪晓岚罢了。  相似文献   

13.
冯敏昌(1747—1806年)字伯求,号鱼山,生于广东钦州长墩司南雅乡(今广西钦州市大寺镇)马岗村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乾隆三十年(1765年),北平翁方纲来廉州考核生员,冯敏昌应考,翁“得冯君文奇之,遂以选拔贡入国学”,并赞誉道:“予历掌文衡,所得英匪一,而以天才独擅,屈指君为最先”,君“天下异才也。”(翁方纲《清诰授奉政大夫刑部主事鱼山冯君墓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赴会试,成进士,殿试及第,成翰林,改庶吉士,授编修,充任乾隆四十九年  相似文献   

14.
乾隆防灾救荒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二十五岁登极,在位整整六十年。他发扬先辈的创业精神,开疆拓宇,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造就了有清以来的“康乾盛世”。关于乾隆的历史功绩,史学界曾作了诸多的论述,但对其防治自然灾害及荒政建设方面却很少有人去研究。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农业生产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这一问题,不但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现就乾隆防灾、治灾、救荒等问题试作些论述。 一 乾隆注重防治自然灾害,是与他的“重农”方针分不开的。他登上皇位后,就把“重农”当作“为政之本”。他向大臣们郑重宣布:劝课农业,既是地方督抚第一要政,也是朝廷的最高宗旨。鉴于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影响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威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乾隆曾警告有关官员要重视“防灾”、“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16.
春风已度玉门关——从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前期,从康熙到乾隆时期,国势强盛,版图辽阔。当时的文学对此有较全面的反映。清初,中国与沙皇俄国在东北是以外兴安岭为界,外兴安岭以南尽属中国。顺治十五年(1658),诗人吴兆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康熙二十年(1681)赦还。他在黑龙江流域生活了二十三年,他的诗集《秋笳集》第二、三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军民在东北边疆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乾隆二十年(1755)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曾是汉唐西域的新疆北路与南路,又次第收入版图。十余年后,乾隆三十三年(1768),著名学者纪昀遣戍乌鲁木  相似文献   

17.
李退溪(1501—1570)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导源于中国儒家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他的思想特点就是构成整体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面,对儒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对退溪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和讨论,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湘(1756-1826年),宁焕襄,号芷湾,梅县白渡象湖村人。自幼受庭教,6岁人蒙馆,9岁学文。天赋极高,且又勤奋好学,颇受伯叔师长赞许。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宋湘考中秀才。为求深造,宋湘曾负笈远行,到广州粤秀书院攻读。曾有数年被广东著名学者陈桂森聘为幕客,其问常与著名骚人墨客黎二樵、黄丹书、李遐龄等切磋诗文,学问益精。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秋,宋湘在广东乡试中一举中了解元(即省试第一名)。嘉庆四年(1799年)春,他在考试中连过“会试”和“殿试”两关,考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土,被“钦点”为翰林,选庶吉士。是年十月,因父死“丁忧…  相似文献   

19.
陈宏谋(公元1696—1771年)是清代广西籍官员中官位最高、任官时间最久,任官历经省份最多、在民间影响甚大的一位清官“宰相”。但过去对他论者甚少,在反腐倡廉的今天,评介一下历史上的这位清官“宰相”(内阁大学士),对现实是颇有意义的。 《清史稿》对陈宏谋有一番评语:“乾隆间论疆吏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尹继善宽和敏达,临事恒若有余;宏谋焦心劳思,不遑风夜,而民感之则同。宏谋学尤醇,所至倦倦民生风俗,古所谓大儒之效也”。这番评价是公允的。陈宏谋的官风是当时励精图治官风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一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茝林,号苣邻,晚号退庵,又称退庵居士。祖籍福建长乐,清初因“迁海之禁”,由长乐徙居福州;林则徐祖籍也是这时从福清迁至福州的。林则徐曾自述“同巷”,是早年梁章钜住屏山麓赛月亭和夹道坊时,与之为同巷邻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