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4年5月20日,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上海教育论坛”上提出废除评选“三好学生”的呼吁,理由是:评选“三好学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言论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有赞同者,亦有反对者。反对者认为,“三好学生”评选不应一废了之,因为学生是需要激励的,评选“三好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一些弊端而废之,否则就是因噎废食。近期《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的教育时评,也对“三好学生”要否一废了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彭媛媛 《金陵瞭望》2006,(24):40-40
白下区团委以服务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廉洁教育,道德实践”为手段,开创了《白下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作业》这一全新的载体.用“廉洁教育.实践第一”的观点来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地投身道德体验.投身诚信廉洁实践的第一线。今年.全区有近3万名中小学生利用道德作业搭建的交流、调查平台,走进社区、深入社会,原创、组织、参与社会廉洁实践活动.而道德作业“主体参与式”的实践型模式强调寓教于乐,变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在社区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或者动手设计自己所关注的社区涉廉调查.制作勤俭廉洁宣传画.边玩边做边体验边思考。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通往科学宝库的引路人。传播文明、塑造人格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孔子重视“诗教”,是因为诗有“思无邪”的道德价值和“兴”、“观”、“群”、“怨”的功用。韩愈把“传道”作为“师者”的根本任务置于“授业”之前。柳斌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中反复强调“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教师参与学生的人格建设。是我国教育的宝贵传统,也是许多现代教育家已经达成的共识,更是当今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是实现学校教育“立人”、育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着重点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二者的关系由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哲学规律所决定。完全可能也必须通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等升华精神境界的途径具体实现。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偏执一方,忽视甚至排斥另一方的形而上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问题上与其作徒劳无功的论争,不如下大工夫把它统一到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立人”育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5.
“经典诵读”的倡导和论争有比较长的过程,学界一般将其源头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著名知识分子的主张,以后的研究也大多在精英知识分子之间进行。《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摆脱精英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窠臼,汲取各地经典诵读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种开放、多元的经典教育理念。对这些经典教育理念的历史分析将突破以往经典诵读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经典教育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假”、“大”、“空”进行了批判。认为可以从教育活动、手段、方法、思想、理论、目标等方面克服“假”、“大”、“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并为此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兴》:“左翼”之外的“底层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大主题,《高兴》再一次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在“左翼”式的“底层文学”标准参照下,《高兴》独特的典型形象、思想资源以及人物关系值得研究界重视。就此而言,贾平凹提供了“底层文学”一种新的方式,即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在不伤害“文学”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索对大时代的讲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墨经》的学者大都把“效”理解为“说”的一种具体论式或者理解为“说”的原理。本文通过分析前辈学者对“效”的研究成果 ,认为“效”不是对某种具体推论形式的论述 ,也不是对“说”的原理的概括 ,而是一个与《墨经》逻辑研究的方法论直接相关的重要范畴 ,“效”决定了《墨经》逻辑研究的对象、性质和目的 ,在《墨经》逻辑学中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道德说教”和“道德要求”所持的反常批判态度,引起人们对这些论断真实意图的多种猜测和解读。通过对他们的具体批判对象和面临的具体历史任务的分析可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强调“道德说教”和“道德要求”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但不能因此断定他们是非(反)道德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基本特征主要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获得确认。历史唯物主义也支持某些抽象原则(道德原则)对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合理性,但是合理的抽象必须与具体现实紧密联系。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必须挖掘以合作、团结和大公无私等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道德。对无产阶级道德的时代性阐释,可为思考当今世界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关系提供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教育 -伦理”生态的视角 ,分析“教育权”、“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教育权作为一种组织权力必须真正能够体现制度性公正的伦理原则。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正当运用 ,也是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受教育是人所固有的基本人权 ,改善人的教育权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还是一个人权问题。在“教育 -伦理”生态中 ,教育权与教育责任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形成了教育中“权利 -责任”的生态系统。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 ,教育共同体有其不可推卸的教育政治责任、教育经济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是异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角色对于“教育 -伦理”生态起着直接构造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 ,它不是使角色面具化的冷漠表演 ,恰恰相反 ,它最大限度地要求“角色”与“本真的人”的内在一致 ,要求做人的“诚”与“真”。  相似文献   

11.
《弟子职》是《管子》中关于教育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弟子职》作为我国最早的校规、学则,其中含有丰富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的智育教育要求学生应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有严肃的授课态度、课后师生要加强交流等理念;它的德育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处事态度,同时还强调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生活;它的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极为细致的要求,保障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秩序。这些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仍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向晋卫 《南都学坛》2004,24(6):21-25
作为东汉的一部官方经学著作,《白虎通义》一书的主要内容充满了极其浓厚的道德意识。《白虎通义》全书主要运用了“文字训诂”和“象征”两种手段,对诸如“姓氏”、“爵号”、“谥号”等儒家的礼制名号和诸如“瑞贽”、“衣裳”、“冠冕”等儒家的礼制器物进行了极为浓重的道德化解释.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从道德上加强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道德意蕴的“名号”、“器物”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不苟》篇“养心”章具有明显的思孟化理论倾向。具体到对“独”的认识,它与简、帛《五行》有两点相同,即都认为作为实体的“独”专指纯粹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心,作为工夫的“独”是指养成此道德心的专一工夫。在此基础上,荀子又创造性地发展出“独”的第三层意涵,即作为此道德心之流行和展开的社会政治实践。此外,在对“养心”进路的分析、对“善”“德”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君子”的定位、对“轻”“形”等概念的界定上,“养心”章与简、帛《五行》也存在理论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忠”的观念在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定型。在秦地形成重要影响的《韩非子》一书中,“忠”的论说最为集中。此后的《吕氏春秋》一书,对“忠”的道德规范又有新的解说。所谓“大忠”、“至忠”的宣传,适应了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备的历史要求。秦代“忠”的观念的普及,是与政治理论家这种政治道德建设的努力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提起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很多教师都会眉头紧皱。的确,稍稍一读学生的习作,谁都难免会有此感受:写活动,必有野炊;写事情,必有让座位、扶盲人;写人物,眼睛、鼻子、声音,男女老少都是一个模样。过去的一篇《小木船》,曾“克隆”出多少的“文具盒”“纸飞机”“四驱车”……“作文难”不仅“难”住了学生,更“难”倒了辅导的教师们。  相似文献   

17.
“渔场教育”是运用环境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环境去激活学生的情思的教育,是一个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完成“自主建构”的“文化——心理过程”。它的基本模式为“‘渔场’——活动——创生”。  相似文献   

18.
“典型”教育是我国行政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正效应不容忽视:促使官员“敢为”、“不敢为”,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良性的辐射效应。然而,只强调“典型”教育引发了行政伦理评价标准的错位、“德行有用”价值理念的扭曲、官员道德选择的误区等。这一系列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寻求“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平衡:既要坚持不懈地抓“典型”教育,同时又要适应时代要求,树立“道德人”与“经济人”联体的公仆观。  相似文献   

19.
《华人时刊》2005,(9):73-73
6至7月份,先后有3批“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在江苏举办。分别为新加坡《联合早报》社学生记者“相约江苏寻根之旅夏令营”、“华商子弟看江苏夏令营”、“香港苏浙同乡会属校师生寻根之旅夏令营”。营员主要来自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此项活动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江苏省侨务办公室承办的。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评估全球教育发展的进程,致力于教育的更新和变革工作。《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届大会期间发布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全球报告。该报告在人类发展新的历史节点反思教育,将教育视为一项“全球共同利益”。报告呼吁我们面向未来,达成教育的全人类共识:教育旨在塑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保障公民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加强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教育。在此“共识”的基础上,报告提出诸多有关教育中教学、课程、教师和学校的具体革新原则和路径,共同展望2050年及未来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