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中唐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一直被"钱荒"困扰。宋代的"钱荒"是历代"钱荒"中最严重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等。引起宋代"钱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数额,于是宋朝对铜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钱荒"的爆发最终无法规避。但宋朝时期出现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北宋钱荒的研究往往认为,钱价低于铜价所造成的铜钱的熔化、外流和窖藏等是导致钱荒的主要原因。但若从北宋时宏观货币供求和微观经济运行来探讨北宋铜钱体系下的物价变动及货币供给问题,会发现单一铜铸币制度是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落后导致铜钱铸造成本高,使得北宋政府自身货币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北宋社会日渐增长的货币需求,则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决策者们试图通过打破单一铜铸币制度,铸造铁钱、发行纸币和使用贵金属等方式解决货币供给不足问题,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3.
在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北宋川蜀地区却出现了铁钱盛行的现象。川蜀地区自东汉以来铜矿资源匮乏,铁矿藏却非常丰富,冶铁技术的进步,给该地区行用铁钱创造了条件。北宋商业的繁荣导致了严重的钱荒,迫使政府在某些地区发行铁币以缓解钱荒。宋代铜钱外流现象十分猖獗,四川处于宋朝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接壤,北宋政府将该地区作为铁钱行用区,以隔断铜钱的外流通道。  相似文献   

4.
以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为界,宋代铜钱外流日本的状况,以及针对宋钱外流所采取的钱禁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宋代铜钱外流日本,促使日本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使日本卷入以宋朝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之中,标志着以宋钱为主体的东亚统一货币体系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银钱比价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1368-1911)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的比价变动情况及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明清时期白银和铜钱的比价一直是变动不居的,而中后期银钱比价波动尤为剧烈。从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一两白银所能兑换的铜钱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白银和铜钱的数量及其本身的价值、海外贸易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银钱比价。市场上劣质铜钱的大量涌现则是导致银钱比价剧烈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发行纸币的时代 ,由纸币、金属货币和有价证券共同构成的宋代货币体系 ,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及其不确定性导致了宋代通货膨胀的复杂和持久 ,也造成了对这一问题看法上的诸种分歧和不足。事实上 ,宋代正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 ,其通胀成因错综复杂 ,表现出混合型的特征。宋代纸币是一种混合货币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史研究中一向有白银进步论一说,主张白银能够而且必然取代铜钱,是因为贵金属如金、银的规范性特质更适合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该说认定明代中后期银进钱退是唐宋以来中国货币经济史划时代之发展,即所谓从铜钱经济向白银经济的过渡。明代的钱退其实和白银丰沛与否无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明代基层市场交易对铜钱的庞大需求推动私铸钱的盛行。铜钱因为币面价值低廉,便于作伪,所以私铸就成为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渠道。但是其解决之道是劣币驱逐良币,频繁的货币更新和投机导致钱币信用不高、流通范围狭窄,不同市场之间也因交易媒介不同而出现隔离,这无形中都大大加大了交易成本,严重制约了明代全国市场的发展。白银进步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重大瑕疵,在实证上也颇成问题。明代白银的流通,实际上是伴随货币供应的大幅滑落。盗铸钱对规范铜钱的排挤才是白银"取代"铜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赵盾 《今日南国》2011,(2):38-39
代用币,是当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特别是辅币供不应求的时候,允许一些私营企业、行会组织或商贾个人发行的一种"应急性货币".它可以在一定范围或异地小额交易中执行支付、结算的职能.代用币一般用铜或其他贱金属制造,极少数是用金银等责金属铸造的.代用币虽不是官方发行,但其作为法定货币的补充,见证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的一斑;它的设计、铸造工艺都较讲究.有的图像极精美,很有教育意义.因此,代用币也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18世纪西欧工业革命推进商业发达,代用币发行较多.最近.我获得一枚200多年前英国考文垂发行的"裸骑夫人"半便士铜质代用币.它不但制作工艺精良,而且有个非常感人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长期以来对宋代"积贫积弱"的价值判断最近受到了质疑,研究发现宋代非但不贫,相反其综合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宋代的所谓"弱"并非由"贫"所致,实质上是其内控型的国家战略导致了国家竞争力的降低,这种国家战略的形成根基于宋代建国的特殊时代背景.宋代政府管理的特点也不是"扬文抑武",而是"抑文抑武",这也是由国家战略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孺子"称谓的早期使用见于先秦典籍。钱大昕以为"孺子"为"贵者之称","天子以下,嫡长为后者,乃得称‘孺子’"。然而实际情形是比较复杂的。考察汉代社会称谓使用的具体实例,可以看到"孺子"多用以指代一般未成年幼童。在有的情况下,"孺子"指称成年人,则有鄙视之义。由此理解汉代社会未成年人的地位,也是有益的。后来民众对官员的崇敬爱戴被称作"孺慕",则是下层社会以"贱子"自卑的奴性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以北宋徽宗崇宁年间为界,宋钱外流高丽的状况和方式,分为两个阶段。以宋仁宗庆历年间为界,宋朝针对铜钱外流高丽的禁令分前后两个阶段。宋钱流入高丽使高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使高丽融入宋朝的货币体系中,成为东亚货币体系中的一员。宋钱外流,客观上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赋予了东亚世界经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由于商业的发展 ,宋代的货币制度也随之发展和演变 ,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铜、铁、金、银钱的铸造和流通 ;交子的发生和发展 ;南宋铜钱日益减少 ;纸币在广大地区流通及其发行量猛增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近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明代"行钱之地"的局限,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商品经济既有基础不同,市场组织力量存在差异,民间对于小额通货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的货币流通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历史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主要经验有:统一印造货币,集中发行货币;提高货币信用,保证纸币兑现;控制财政发行,防止货币贬值;开展货币斗争,打击敌人破坏。重要教训有:苏区经济衰退,货币信用下跌;纸币超量发行,引起通货膨胀;铸行虚值铜元,造成币制混乱。  相似文献   

15.
唐代飞钱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中后期以后,两税法的实施扩大了对货币的需求量,而当时的货币制度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货币,因此,钱币不足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它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于是飞钱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飞钱原理”运用的汇兑功能及汇兑信用对宋代变换业务的发展和中国最早的纸币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宋代货币私铸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铸是宋代货币经济领域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货币私铸的产生,固然受利益的驱动所致,但封建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也是造成民间私铸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私铸的人员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有普通百姓和铸工,也有官员和地方豪强,并且多以团伙的形式出现.私铸者往往掌握较熟练的铸钱技术,选择在深山僻谷和大江大湖之上,或者直接在官冶附近铸造,使官府防不胜防.他们利用从国家矿冶中偷采来的铜料,或销毁铜钱、铜器,将所得之铜作为部分原料,再混以铅锡等杂质加以铸造,因此质量低劣.私铸的盛行,使流通中劣钱泛滥,造成了货币贬值和社会经济混乱.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秦汉间的货币,《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通志·食货略》、《文献通考·钱币一》、《钱币考》等,皆沿袭类似的材料,汉初社会的货币情形俱未得到清晰的记述。张家山汉简的发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转机。本文结合《二年律令》具体探讨当时的货币情形与折射出来的社会状况。汉初社会有两种货币,即黄金和铜钱。通过对它们的使用和功能的分析,折射出当时经济萧条、通货紧张、伪钱盛行、物贵钱轻、重金贱钱、敛金风起的社会现象。这种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汉初二十年的货币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8.
元代纸币发行中的"钞本",是研究元钞的性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元代的钞本,广义上包括金银之本和用作经营本金的纸币两种,狭义上指用作发行本金的金银.至大三年(1310年),印制的钞本正式出笼,"钞本"由金银演变为纸质印造,使银本变成了形同虚设的纸币本金.此后,元代币制大坏,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加剧了社会政治、经济局面的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