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在社会大众对现代建筑的种种质疑中诞生了.它不受任何法则束缚,主要表现为多元与折衷,在建筑文化上既反映了新技术的时代性,又表现了大众化、历史化、地方化的特性.后现代主义注意建筑的文化与传统,积极地拓展现代建筑中未包容的文化内涵.后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对现代建筑所提倡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修正与超越,从而使建筑的发展又走向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后现代主义其实是审美现代主义的继续 ,它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对理性的质疑和批判立场 ,张扬个性、开放、矛盾、混乱和无意义 ,是对理性至上倾向的反拨 ,一次释放出现代性为获得自身解放而积蓄的潜能。透过这个辩证关系 ,可以发现 ,后现代的“冲动”本质上对个人和共同自决、理性和历史的重新思考 ,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3.
由于“后现代”现象已成为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方面 ,所以文章立足于现代工业设计 ,着重分析和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一些设计现象 ,从而使人们对“后现代”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现代性危机”,即德性传统失落所造成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企图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提供了一种自然—人类—社会有机复合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也是对传统朴素的生态哲学尤其是中华传统道学的辩证回归。与后现代生态哲学相结合的中华道学智慧,可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指明了以生态哲学之“理”主导下的“后现代理治社会”的文明转型的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反叛和超越。它抛弃了后者对功能主义、纯粹主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追求,转而走向复杂、含混、多元、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风格。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绝非仅是美学风格的转型,更是在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以及由精英主义转向民粹主义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文化政治的转型。从建筑领域审视这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社会近百年来的这两种最主要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剧变。在西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之际,其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此时,人们开始频繁使用“后现代”一词概括和评价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后现代有关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弗.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发轫之初最重要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西方的思想传统,对其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用“后现代”命名。他的后现代思想论述了后现代状况的多个方面,其观点在后现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新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世界正发生着从“旧全球化时代”向“新全球化时代”转变。由于新旧全球化在产业轴心、结构特点、内在张力、控制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决定了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时空结构,即处于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后现代氛围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因而既不是传统工业文明意义上的现代化,也不是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文明”意义上的“后现代化”,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代化”。在新全球化时代,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因素经常在同一时空中集中展现,因此,21世纪的中国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8.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各有不同的特征,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一时空背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观照,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化道路所面临的两难: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性的双重效应日益凸显,同时又处于前( 现代) 后( 现代) 的夹击之中;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超越现代化,而这种追求又处于同一时空之中。要超越两难,必须变革思维方式,实现从本本主义到问题意识,从解释到创造,从“话语”到实践的转换。立足现代,后顾前现代,前瞻后现代,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交汇处寻求坐标系,这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坐标选择。这一坐标系包括三个维度:时间之维、空间之维和主体之维  相似文献   

9.
魔幻文学是神话叙事传统的延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演绎着有关人类、自然以及生命主体的重大命题,它使传统活跃在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同时又接受不可逆转的现代性,并且试图超越现代性,这是一种后现代的世界观.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路上的魔幻文学呈示出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魔幻文学所呈现的后现代世界观,对于现代人及儿童来说也具有精神上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差异问题是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黑格尔辩证法以先验的同一性、整体性为前提,认为差异就是矛盾,必然经过正、反、合三阶段达到统一.而德勒兹认为,差异是一种异质共存状态,并非对立和冲突.借助《文心雕龙》的“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思想,探讨兼容黑格尔同一性与德勒兹差异性的方法论,成为超越现代与后现代思想困局,探索未来理论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三角形符号频繁地出现于贝聿铭的作品中而成其典型符号,它体现出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师对于建筑的精神层面的探索以及贝氏把中华文化融入西方现代建筑体系的可贵尝试。文章试图从三个角度研究这种设计风格出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根源,旨在对于贝氏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开始衰败,西方建筑步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西方建筑处在一个异常杂乱而动荡的环境中,各种背离现代主义,力图摆脱“清规戒律”的建筑思潮不断萌生。其中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建筑开始关注社会、环境、科技和地域特色;建筑师开始反思自己,将自己的角色扮演为社会的一员,强调社会的参与,建造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建筑;朝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现代数字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即从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向后现代阅读方式转变。本文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后现代阅读方式的主要特征。尽管后现代阅读方式具有一些负面作用,但它正在改变目前流行的出版模式,促进了出版形态从现代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变。我们必须正视后现代阅读方式对出版转型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出版理念应对后现代阅读方式对出版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舞台上最亮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的兴起。但对什么是“后现代”,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有人把后现代解释为现代后的历史时期;也有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通过梳理,认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并就后现代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逻辑发展,二者都是对现存秩序的反抗。现代艺术是崇高的、精英主义的、贵族化的,它通过隐喻、象征、陌生化的手法表达现实,与现实相疏离,造成阅读的困难。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并没有绝对分明的边界,现代艺术也可以是后现代的,后现代艺术可以是后现代的,也可以是现代艺术或前现代艺术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构建的课程观,因迥异于现代课程观,而要求教师应适时地转变角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反思和超越。后现代体育课程材的选择应该重视课程价值的多元化,尊重个体的价值体验,反映在体育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取长补短,避免现代体育教材内容选择与形式选择的缺点,体现后现代教育思想多元性的特点,突出教材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创新性、丰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另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延续,二者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和逻辑性。当今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以共时态形式出现;因此,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区分标准 ,理论界大多默认理性 ,而当代理论界又把理性和反理性作为后现代文化分期的标准。同一理性两次充当分期标准是不合适的。通过考察 ,我们发现 ,理性标准有其历史根源 ,但理性标准的缺陷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体现出来。在此 ,我们提出用世界观转向标准替代理性标准。两种标准总体是一致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 ,世界观转向标准变得更为清晰 ,而理性标准却越来越模糊。如果采用世界观转向作为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分期标准 ,可以发现后现代文化其实只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 ,这也就能解决后现代文化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信息传递最便捷的渠道,网络在展现强大的新闻整合能力之余,其言论在本质上与传统媒体划出一道明确的界限。在后现代语境中,网络言论与其他叙事文本一样都表现出某种后现代风格,但网络媒介立足于现代范式还是后现代范式成了一个问题。本文对后现代语境中网络言论风格阐述后认为,建立在格里芬后现代思想上的网络话语风格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