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素以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饮誉20世纪文坛,但意识流并不能涵盖她艺术探索的全部范围。晚年伍尔夫逐渐形成了一种公众文化立场,受这一立场的影响,对日常历史观的宣扬和对集权价值观的异化性的揭示成了其后期小说创作的主旨,而小说的散文化写作则成了她后期小说的主要创作形式。这种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标志着伍尔夫晚年再次成功地超越了自我,又实现了一次新的艺术飞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为分析文本,阐述人物的感觉与印象对表现人物内在真实的重大意义.它使伍尔夫在再现客观真实上实现了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马帮城>是海男建构自己精神王国的杰出作品,是海男对西部马帮的存在与生命形式所作的一次诗意化书写,她在对赶马人历史的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开启了人类存在和生命的空间,完成了她个人精神世界中对"马帮历史"的诗意传达.  相似文献   

4.
<达罗卫夫人>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动、汇合不仅成为作品的表现主体,而且还改变了作品的结构.该作品偏重于心理时间的结构方式十分精巧,作者还成功地采用了内心独自、蒙太奇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表现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达罗威夫人》的写作之后,伍尔夫随后又创作了一组她所有著作中最成功、最令人振奋的作品,即小说《到灯塔去》、《奥兰多》和她最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毋庸置疑,这一时期也是伍尔夫积极投身于她认为合适的女权主义的活动之中的时期。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直觉、细腻和机敏,她对妇女命运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以一名女作家的独特眼光,不停地在文本中阅读妇女,书写妇女,呼唤妇女,曾经聚焦妇女,写了大量评论女作家、女诗人、女才子的散文。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探讨性别角色,又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两性融合的理想,即双性同体。大多数批评者把《奥兰多》看成是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体现的思想正好互相呼应。其实伍尔夫的这种思想与奥兰多的原型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不无关系。两人在这一时期交往甚密,堕入情网。对于伍尔夫来说,这是一段令其愉悦和充满活力的经历,她经历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激情。维塔的出现给当时已四十多岁的伍尔夫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维塔本人的浪漫经历及其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给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她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影响极大,她的小说以新的内心话语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宣告了崭新的小说美学原则的确立.在小说技法上,她纯熟地运用绘画的"构图艺术"、宏观的透视方法、主导的象征意象来丰富小说艺术的表现功能;她通过"内心独白"和"诗化小说"来展现人物心灵,刻画人物形象,构筑小说的独特意境,赋予小说美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了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和自我价值,即她的“母性”力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母性之美,伍尔夫展现了一位生存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妇女是如何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与感情,实现着自我的个人价值的。通过拉姆齐夫人,伍尔夫呼吁了“母性”的回归,也印证了她提倡女作家通过回溯过去以及母亲形象来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山鼻祖。她的女性主义博大精深,丰富内涵远远超过了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发生、发展所涵盖的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索并揭示弗吉尼亚.伍尔夫理论与创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系统地阐释、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评价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山鼻祖。她的女性文论影响并启发了其后各个时代和流派的女性主义者。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同样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她的女性主义文论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女权主义运动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的考察和分析,论述了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源起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根据程千帆、程丽则父女和沈氏亲属所提供的翔实材料,学界对沈祖棻生年的界定有误。沈祖棻《自传》所写年龄乃因个人原因而少填两岁,程千帆力主“还原历史”,应予尊重。《沈祖菜年谱》中的纪事也需要作必要的补充。《沈祖菜的文学生涯》一书中所作的记述,有欠准确之处,需要澄清,力求真实。沈祖菜最可贵的品格是对祖国、对事业、对亲情和友情的忠诚,处险不惊,志浩行芳,是知识女性的典范。最有价值的是她的诗词创作,堪称史诗。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由派女诗人,诗歌《爸爸》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其中"爸爸"被诗人赋予多重角色:是因早逝而留给女儿痛苦回忆的父亲,是一个背叛婚姻爱情的丈夫,同时也象征着男权社会。本文通过解析诗歌《爸爸》来走进普拉斯,聆听她的心声,感受她的智慧和她的疯狂。  相似文献   

15.
美狄亚“仇杀”的心理因素有 :爱情受挫心理 ,受骗受辱心理 ,痛苦绝望心理 ,寻求补偿心理 ,嫉妒心理 ,爱子怜子心理。美狄的行为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亦舒小说语言特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港著名作家亦舒小说的成功要素之一即是她独具的语言魅力.综观其小说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极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受众营造了充分的阅读想象空间;第二是她在小说行文过程中揉进了古语词和方言词,既提高了语言表现力,也增加了阅读情趣;第三是作为女性,亦舒的小说语言渗透了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直觉,而与此同时,丰富的职业历练又使她的文字具有一针见血式的犀利老辣.  相似文献   

17.
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的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以诗才傲世。在诗歌创作中,艾米莉吸收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精髓,同时,她独特的个性和孤独的生活方式又使其作品游离在主流文学的边缘,显得特立独行。她在创作贡达尔诗歌时,多视点、多声部的叙事技巧消解了传统叙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触及了存在的本质,使作品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文章将就多声叙事对传统叙事整一性的消解来探讨贡达尔诗歌中的两个叙事诗序列。  相似文献   

18.
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苏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菲的双重身份使她有别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其他幸存者.除了是受害者,她还是帮凶.就像她胳膊上的纹身一样,她那梦魇般的经历牢牢印在她的心灵深处,她始终无法摆脱一种负罪的困扰.她说谎,是为了消除她的负罪感;她忏悔,却暗示了这种感觉的根源;当她做出了最可怕的选择后,死神接纳了她.苏菲的死是她摆脱负罪感的最后选择.罪恶的阴影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它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9.
诗和画历来有着相通之处。李清照是以词名世的 ,同时由于社会风气的陶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于是有意无意地将绘画的手法、技巧包括形象、气韵、色调及运笔运用到填词当中 ,故使得她的词具有浓厚的画意。  相似文献   

20.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