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天下篇》对庄子学说的基本估价,也可以看作《庄子》其书风格和庄子其人性格的简要概括。《庄子》书中,庄子本人形象出现在一定情节或故事中凡25次,大多见于外杂篇。所记庄子言行,有的也许是真实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所编造。其目的在假借庄子之口以表达某种思想观点。因此,庄子的形象,大多带有寓言性质。和《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形象一样,都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产物。其中所反映的思想皆属庄周学派,然而形象的客观意义却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庄子·天下篇》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清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而独存《天下篇》,以为“盖庄子自叙”.梁启超更推此篇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向导.”可见此篇在《庄子》一书中地位之重要.《天下篇》首段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成,王有所  相似文献   

3.
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魏晋以来经学之讹误、义疏之歧出,以科学的方法,辩证经学之源流,明其传授之次第,諟正音读、文字、义训。陆德明以个人之力而推行了一项国家语言文字规划和思想统一行动,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实现天下一统的儒学治世的现实需求;是文化行为,也是思想统一行动,而且援道入儒,以开放的学术理性,开启了一个思想文化统一的新时代,成为唐代重建文化共同体的蓝本,直接启迪了《五经正义》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楚辞新证     
顷读《楚辞》,于旧注每有所疑,辄翻阅古籍、字书与有关史料,以求确诂。偶有所得,则记之书端行间。今集其数则,稍事梳理,不敢信其必是,愿献诸大方,以求正焉。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壮”字,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年德盛日壮”。朱熹《楚辞集注》本《礼记·檀弓》之说,释为“三十日壮”。按王、朱之注似失之泥。此为屈原怨责、劝说怀王之言。屈原以为怀王之失在于斥远忠正贤良,而亲信谗贼奸邪。《离骚》诸诗多寓此意。王逸知“秽”为“行之恶也,以喻谗邪”,却不知“壮”与“秽”相对为文,当指忠正贤良者而言。“壮”训忠正贤良,乃借“壮”为“庄”。《庄子·天下篇》“不可与庄语”,《释文》曰:“庄,一本作壮”。是其证。又《逸周书·祭公解》:  相似文献   

5.
陆德明之《经典释文》是一部专门的经典释音著作,其学术价值甚为重大,但在其传播过程中屡遭删改,今本已不复其本来面目。《尚书》因其版本的复杂性,更造成《尚书音义》原貌的变更,这一情况对该书之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探究其原貌成为《经典释文》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尧典释文》敦煌残卷与今本的细致对比为基础,结合陆德明之自序,对《尚书音义》之删改情况进行了大致推断,力图得出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庖丁解牛》中“批大郤,道大窾”的“批”字和“善刀而藏之”的“善”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注释是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批”字《释文》用反切注音后说:“《字林》云:‘击也。’”“善”字《释文》云:“善犹拭也。”有二十多种选本全依《释文》旧注,如  相似文献   

7.
试析陆德明的“叶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对这部书中的注音反切学术界已做过不少考证工作,但对其中的“叶韵”资料往往一笔带过,迄今还没有见到有人作专文进行研究。正因为如此,治古音学史的同志谈及陆德明“叶韵”时的一些说法,不免令人生疑。例如: 岑麒祥先生说:“我国学者,本来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古音的观念……但是后代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凡遇有古音和今音不相符的,往往用什么‘协句’、‘合韵’、‘取韵’等来加以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叫做‘协韵’,都是一些强改字音,以就今读  相似文献   

8.
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释文诅阻豫切,御韵。又音阻,语韵。字亦作謯,咒诅也。《小雅·何人斯》:“以诅尔斯”,《释文》:“以祸福之言相要曰诅”。《书·无逸》:“否则厥口诅祝”,《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诅祝,请神加殃谓之诅。《周礼》春官之属掌盟诅之祝号”。古者出师,必底敌人之罪于神,如武王伐纣,底纣之罪于皇天上帝。诅楚者,(?)人以祸福之言,相要于楚、齐、诸侯三晋诸神,令加以诛讨,以咒楚齐之盟,求胜之也。诅楚文或题曰秦祀巫咸文(《集古录》),或曰秦誓文(《西溪丛话》),或曰巫咸碑(方勺《泊宅篇》),而题诅楚文者为最多。其文凡三篇,题曰《诅楚》,分题三篇曰湫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溃”字下“溃溃”词条第2个义项“怒貌”后有这些内容:“《诗邶风·谷风》‘有(?)有溃’毛传:‘溃溃,怒也……《韩诗》云:溃溃,不善貌。’”查《十三经注疏》,从“《韩诗》云”起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解释,不是《毛传》的注释。原文是“《韩诗》云:溃溃,不善之貌”。《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在《十三经注疏》中是用小“○”与《毛传》、《郑笺》隔开  相似文献   

10.
对《逍遥游》主题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晋代郭向和支道林对“逍遥”二字的理解,可谓是从字义分析上理解《逍遥游》主题的先导。郭向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即为“逍遥”;支道林却认为,“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不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而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道出了前代治庄者在《逍遥游》主题理解上的缺陷。指出“庄文多不能专于字句  相似文献   

11.
<正> 《庄子》一书之难读,世所公认。难读的原因,一是庄子有意识地把哲学思想形象化,即所谓“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因而使读者一接触其文字,尤如繁花满眼,往往“得象而忘言”,难以“寻象以观意”(王弼《周易略例》),终于不见路径,无法登堂入室,洞见其思想之深奥。二是庄子思想体系本身  相似文献   

12.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13.
三、从哲学体系看两《庄》思想的对立性 我们先谈谈根据什么资料,从什么观点出发考察两《庄》思想的问题。 前面,我们曾指出《思通》《比照表》查出的注文,仅限于《列子注·黄帝篇》,资料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则扩大查索的范围,由东晋到唐初,从张湛经过陶弘景、刘孝标到陆德明、李善,共查出两《庄》注文一百五十条,为《思通》二十七条的五倍半。我们即以这些注文为根据,参考其他可信资料(如向秀《难养生论》、郭象《庄子序》《庄子注·后记》等),对比研究两《庄》思想。 有一些同志曾怀疑唐初陆德明、李善是否看到向注的问题。我们肯定他们是看到的。证据在于陆德明在《释文》里不仅多次提到向本,而且在《胠箧篇》“民不相往来”句下写道:“一本作不相与往来,检元嘉中郭注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中肯而生动的格言。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往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谚语,《广雅》解释为“传言也”。《说文段注》:“传言者,古语也。”陆德明又解作“俗语”。总之,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是前代的故训。论“谚”,最早见于《礼记·大学》:“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可见“谚”这个字,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籍中,并且在古代就已进入诗文。例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孔颖达疏:“醉不自知,  相似文献   

15.
《南齐书·陆澄传》载陆澄与王俭书曰:“太元立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注。今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见中华书局1971年标点本,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其中“《系》说无注”,应为“《系》、《说》无注”。《系》即指《系辞》,《说》即指《说卦传》。我们知道,王弼注《易》较《老子注》简略,而且对《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没有注释,后来,韩康伯续注。现今流传的《周易注》就是王弼注和韩康伯的续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又在“韩康伯注”下说:“王辅嗣  相似文献   

16.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17.
《易·乾》卦爻辞中,六次出现“龙”字,历代学者大多数解释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喻阳气及圣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有关爻辞的解释也大同小异。可是,近年来,李镜池在所著《周易通义》一书,赵天吏在《说龙》(《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却提出了:“龙,龙星。”“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并对《乾》卦爻辞作出了新的解释。两说虽冲破传统,别出新意,但未免失之主观偏颇,恐不符合爻辞本意。为此,特将“龙”及《乾》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8.
论中庸     
中庸一词为孔子所首创,《论语·雍也》篇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论语>集解》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见《十三经注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中即训正”。程颐解:“不偏之谓之,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集注》中概括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综上各家所注,对中庸概括三句话解释,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执两用  相似文献   

19.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仇,匹也。”匹就是配偶,意谓淑女可以作为君子的配偶。“逑”又作“仇”。陆德明《经典释文》:“逑,本亦作仇。”《汉书·匡衡传》引诗即作“君子好仇”。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即用《关睢》“君子好仇”句。“好仇”这个词竟与《周南·兔(?)》“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的“好仇”全同。淑女可以作君子的配偶,武夫难道也可以作公候的配偶吗?可以的,只是内容不同就是了。《关睢》指的是夫妻关系,《兔(?)》指的是君臣关系。所谓仇匹,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配合得上。淑女能和君子配合得上,故可以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下篇》记惠施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是遗存至今几乎是唯一的比较完整反映惠施思想的一段重要资料。也是人类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