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反应;在此基础上,从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的基本形态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最后指出将和谐社会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记东 《社科纵横》2008,23(2):26-2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朱杰  孙焱杰 《社科纵横》2011,26(6):7-10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的肯定,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形态。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存在着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思维模式、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所决定,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其执政能力具体地、历史地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导作用,就应该树立“治理”观念,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领导与社会成员的多元化追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正确地把握和谐与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现实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天哲  赵绥生 《创新》2007,2(2):60-63
社会和谐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现实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前提,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条件,党的领导是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张涛 《社科纵横》2007,22(8):26-2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政治;培育和谐文化,调动全党全民的力量,共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7.
萧新生 《探求》2006,(1):8-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性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观性的统一。主观上是否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主观上能否创造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矛盾的科学办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性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主观性相统一的决定因素是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贵在执政党能够发现新矛盾,解决好新矛盾,使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优势。它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它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为此,必须弄清楚“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多层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从而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桂芝 《学习与探索》2006,40(1):132-135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其不同于传统社会理论以及空想社会理论,是在实践中建立的具体而非抽象的和谐社会。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是人道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儒楠 《学术交流》2006,(9):137-139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就必须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观,防止把公平正义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和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公平正义两种错误倾向;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白文宏 《社科纵横》2005,20(5):28-28
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见,其中蕴涵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是社会主义内在属性与外在形式的关系。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看,社会主义本质实质上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它侧重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特征实质上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手段,它侧重于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社会为视角重新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旨在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向鸿 《探求》2005,(6):26-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提升和崭新判断。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既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最高价值取向。今天和谐社会的提出,无论从指导核心、基本内涵和目的、保障方式等方面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对传统的发展和超越,因而更具人文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赵丽欣  韩方玉 《学术交流》2006,(12):134-13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而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对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发展目标、开放的分层结构以及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此,要把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作为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并视为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要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概括,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为实现社会和谐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英虎 《创新》2011,5(6):8-12,126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讲求和谐,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所追求的是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还因为倡导和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共同目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正、综合全面性、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可比性、可持续发展、简明扼要等。评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概括起来主要由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三大子指标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19.
曾德盛 《创新》2007,1(6):12-16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必须重视和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在起点、过程、结果上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并有收入差距过大、差距快速拉开、社会心理冲击大等特点。保障收入分配公平,要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先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过程中,矛盾问题的解决和今后复杂局面的应对都要求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