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如何,这是近年来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问题之一。但这决不是一个新问题。自西学东渐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萦绕于每一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之学者的心中。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贺麟先生在昆明作了一次关于儒家思想新开展的演讲,对这一...  相似文献   

2.
“人的现代化”理论,本来是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理论,它是国外现代化理论形成时期的诸多理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用英格尔斯的这样一段话来概括:“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的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变为现代化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它的是非曲直在现代化理论中早有评说。  相似文献   

3.
苏南文化变迁中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性格与社会行为是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结果 ,因此文化变迁会引起人的社会行为取向上的变化 ,同时从分析社会行为取向的特点及其演变出发来考察文化变迁是文化变迁研究中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正是通过对苏南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研究来考察苏南文化变迁。在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中 ,家庭、权威和关系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本文分析了它们在苏南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对苏南地区的文化变迁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激励的实质就是以人的需要状态为心理依据,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激励理论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发展迅速。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激励理论。对这些理  相似文献   

5.
行为语言是人以特定的体式或体态所传递的信息,美国语言学家L·布龙菲尔德曾在本世纪中期对此作过专门分析。行为语言既是一种交往形式,也负载了复杂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本文拟对汉代流行的主要行为语言略作考探,以期对汉代社会文化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仲鑫 《理论界》2008,(5):9-11
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其特殊的本土环境,本文认为两种背景环境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公益的伦理基础,这是导致人们对公益事业有无使命感的一个深层社会文化基础;个体之于行善助人的社会行为的内在行动取向或社会心理机制。本文采用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及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心理取向理论来分析中国发展公益事业的宏观及微观背景,以期较综合地分析与思考中国发展公益事业的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环境,思考如何突破环境中的制约因素,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文化心理学的多重含义与多元取向,一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属性,即怎样对待人的心理行为的文化内涵的问题;二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方式的文化属性,即怎样对待一门独立科学门类的文化特性的问题;三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文化分支,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等,都是涉及到文化的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四是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文化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心理学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理解,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积极变革,对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原创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个体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问责"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却被当前的社会认知研究所忽视.Tetlock指出,社会认知具有把人的行为与社会背景相隔离的缺陷,并在问责的社会应变模型基础上,提出"直觉的政治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像一个实用的政治人,经常应对各种问责的情境.同样,Gelfand等人的文化"紧严-松宽"理论以及杨国枢的华人自我四元论也将问责置于其理论的重要位置.在社会认知、跨文化及本土心理学的多背景下,结合中国文化关于社会取向的研究,深入探讨"问责"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定势是跨文化交际学里面尤为重的一个领域。对文化定势的概念、表征和衡量途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整理,无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目前关于文化定势产生原因的论述较为凌乱,鉴于此,借鉴社会心理学家H.H.Kel]ey的三维理论探讨文化定势的原因,可以很好地理顺研究思路,使归因分析更加清晰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是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除一些“现代史”著作有所论及外,几年前出版过这个专题的资料选集,并陆续有关于这一专题的论文发表。这说明史学界对这一课题是重视的。但在有关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分析和评价中,似存在着不够全面和精当之处,本文就此发表一点看法,供史学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人名的探析和研究,已有学者做过许多工作.文章仅对文书中出现的"粉堆"这类人名进行探讨,以展现这个人名背后所体现的生动社会画面和人们的审美趋向和心理,并考证S.4504V的书写年代.  相似文献   

12.
文化震荡与军人心理行为取向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旭  王尔章 《兰州学刊》2005,(3):289-29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文化模式的急剧变化对包括军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和震荡,形成文化震荡.就军人而言,文化震荡使得军人对其角色的认知、行为目标的选择和人格的取向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文化手段调试文化震荡对军人心理行为取向的影响是解决目前军人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个体行为必然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具有他人导向性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对译者个体的文化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行为。从关注他人、"大我优先"和关系中心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文化翻译的影响,能够深化对译者在文化翻译活动中心理特征的研究。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他人导向性特征,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尤其关注他人、关注关系、重视集体利益。但是,社会行为取向对译者影响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分析有文化和进化两种视界。前者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加以解释和说明,而后者则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加以阐释和说明。它们都只是对人的部分心理或行为作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这两个视界尽管差异很大,但不是截然对立、互不相容的,它们对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具有互补性。把它们整合起来,可以对...  相似文献   

15.
杨洪刚 《理论界》2009,(3):10-12
本文首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改革重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了归纳和总结.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情况和环境决定了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目标取向上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民主.而当前中国行政管理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和制度需求决定了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心理人类学是介于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探明并了解文化对所属社会成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发现在个体水平上的心理变量与在总体水平上的文化、社会、经济、生态和生物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的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均被心理人类学所强有力地支配着。对于这样一个“最有希望、最有意义”并吸引了大批心理学家的很有前途的新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极富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开展多民族社会的跨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民性研究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度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显学"。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心理学家开始围绕"基本人格类型"、"基本人格结构"和"众数人格"等概念,对日本、德国、美国和中国等现代国家的国民性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并一度成为人类学领域"文化与人格"研究或"心理人类学"学科的主要关注中心。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民性研究开始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从"单峰论"到"多峰论"的转变,尤其开始关注国民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可能关系。在诸多研究者中,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是一个典型,留下了《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这样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这个地区考古学史上的几个问题例1,“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起,裴文中先生曾提出了‘彩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系统的概念,认为这一地区存在着两种文化的‘混合文化’”.其实是,本世纪40年代,裴文中先生将发现于河套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分为“彩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并明确指出“除一、二地点不甚清楚外”,这两种文化的遗物“皆不混合于一地”.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中国现代历史时期三大文化派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集中于现代化的文化取向,解答了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问题①,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和工业化道路的讨论,则把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从文化取向拓展到经济取向,从而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和工业化道路的认定。一、“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在中国,“现代化”一词是在二十年代出现的。柳克述所著《新土耳其)一书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其指义亦较显明。胡适在为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所写(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接受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社会科学,它的发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当时社会科学正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启发和影响,文化人类学便作为研究人类文化的演进的专门学科而发展起来。就文化的概念而言,虽然人类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定义,而综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文化这一概念包括社会的成员所具有的信仰、知识、艺术、价值观念、道德传统、法律制度、社会习俗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组织结构及其形态等等。由此看来,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极为广泛的社会学科。在西方社会,文化人类学长期以来是侧重于研究非工业化社会,这主要是指研究落后的部落社会、畜牧业社会、农业社会和民族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组织等方面文化形态的演进过程及方式。探索人类社会文化形态发展的同一性及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