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萌芽和开端于赫拉克利特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最早意识和直觉奠定了赫拉克利特在哲学史上真正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文中兼对以往普遍将其哲学概括为唯物主义性质的火本原论进行了质疑,而认为其哲学整体上是以逻各斯范畴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大约有1/5左右内容涉及到神。对此,不少学者早已注意研究。如拉萨尔在他的长篇著作《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哲学》一书中,就花费了不少笔墨论述赫拉克利特的宗教哲学和神,近代著名哲学家罗素也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详尽地阐述了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神,列出了赫拉克利特关于神的残篇的数目,指出了研究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神对从总体上认识赫拉克利特哲学体系的意义。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此却重视不够。在研究赫拉克利特的火、逻各斯和朴素辩证法时,出现时褒时贬的左右摇摆现象,不能说不与此有关。所以,我认为,研究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神,以及它与火、逻各斯、朴素辩证法等的关系,就成为我们能否更全面、更准确认识赫拉克利特哲学体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古代与近代伦理哲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话语结构上,古代断言人性是善或恶,近代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在考察原则上,古代热衷于价值判断,近代习惯于事实判断;在对人的模塑上,古代要求人去恶从善,近代让人追求幸福、逃避痛苦;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实现上,古代宣称命运前定、让人安于现状,近代坚信命运自造、鼓励奋争和进取.这些区别反映了中国伦理哲学一以贯之的共同倾向,但更重要的是凸显了近代伦理哲学不同于古代的转型特征,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赫拉克利特的一百四十多条哲学著作残篇中,有十余处提到“逻各斯”这个概念。但其含义并非十分明确,因而引起哲学界的长期争论。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拟就“逻各斯的基本特征”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逻各斯”首先是指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先秦道家学派老庄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宇宙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的比较分析入手,论述了“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涵义上的相通之处,阐明了“道”与赫拉克利特的“火”、“逻各斯”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法含义。并对道家学说以道路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模式与古希腊哲学以语言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模式作了对比性描述。  相似文献   

7.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是赫拉克里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赫拉克利特的整个学说乃至古希腊哲学都有重要意义。一据我们现存的资料来看,“逻各斯”作为一个词而言,是有发展过程的。开始,逻各斯一词本义是讲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从米利都学派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几乎已经确立了整个未来哲学发展的主基调.赫拉克利特在整个古希腊哲学中似乎是个异端,为追求绝对确定性的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主流献上了一份特异和动人之处.对这位晦涩思想家的研究历来有很多不同的思路.笔者通过对赫拉克利特流变理论的分析,阐述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转化,使赫拉克利特的活火、逻各斯具有了丰富的崭新内容.所以,正确理解了流变理论,也就掌握了赫拉克利特研究的枢机.  相似文献   

9.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称他的自然观是运动、发展、活生生的自然观.恩格斯称他是古代幼稚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的第一个明白陈述者.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也曾对他作过很高评价,承认自己受他的影响.如黑格尔的哲学范畴推演中的“变”就是与赫拉克利特的哲学相对应的.赫拉克利特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逻各斯”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提出了著名的“逻各斯”学说.他的这一学说包藏着丰富的辩证法、辩证逻辑、认识论等思想,这是应该加以深入发展的.本文拟就其“逻各斯”学说中的辩证思想和辩证逻辑思想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真、善、美三者的巧妙结合 ,真为善奠基 ,善为真导向 ,美是真与善的表现形式。所谓真就是承认客观实际 ,重视客观实际 ,揭示客观本质 ,尊重客观规律。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用美和善去表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科学的精神就是求真 ,是解决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规律的认识问题 ,越是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就越真。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 ,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善的导向和美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们用善和美去表现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 ,去揭示了自然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突出了人们对真情、真理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的变化存在着一种秩序,即"逻各斯".我们认为,赫拉克利特所阐述的万物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战争"式的,另一种是"河流"式的."火"转化为"水"为"土"以至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这是"战争"式的变化;"火"之表达为"活火"是"万物皆流,无物常住",这是"河流"式的变化.也就是说,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包含了两种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先秦哲学在人为二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一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4.
克塞诺芬尼哲学主体思想其实质是一种劝人为善的早期伦理学说。这种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并不是作为爱利亚学派思想先驱而存在的一种过渡性理论,而是在赫拉克利特之前、继毕达哥拉斯之后又一新兴的思想体系。克塞诺芬尼是古希腊早期哲学中对三大基本主题——真、善、美——进行初步研讨的思想奠基人之一。其“一”和“整体”概念实指一种新神,该神扮演着人类偶像和榜样并引导世界向善。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与古希腊哲学人生境界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哲学在人为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形式美以比例为核心.比例即逻各斯,既是一种数的比例,又是一种宇宙本体,它体现在各门艺术(建筑、雕塑、文学、音乐)之中,还体现为天体音乐.而古希腊的比例,主要是建立在几何学规律之上的几何之美.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误区之—:以“(?)”统摄“真”与“美”。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代表了一种“至善”的价值取向。在真、善、美人格三要素中,儒家过于强调了“善”这一要素,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而“真”(原始儒家没有提出“真”这个概念,他们所讲的“信”和“诚”可以说是与“真”相近的概念,信、诚是指道德上的真诚,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和“美”则被“善”所涵盖和统摄,从而丧失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样一种人格设计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已  相似文献   

18.
(一)自然科学作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总结,始终同自己时代的哲学——不同的哲学发生了一定的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一开始就把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重要立足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就是在同古代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基础上,在反对宗教、天命等观念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当时,提出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偏重建构完整严密的价值理论体系,而是注重确立人生哲学形态,追求人生最高境界。各家各派从各自的宇宙观、思维方式、价值系统出发,在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方面争相斗艳,设计出了各显异彩的理想人格——圣人境界,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美好理想的幢憬。在这方面成就最卓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推儒道两家。本文拟就两家理想人格学说的终极追求和实现途径、方法之异同作一点比较分析,以请教同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冯契对中华文化心灵中真善美的探讨,从其哲学核心问题及其哲学心态、中国哲学史中的真与人生理想的认识、善与道德理想、美与审美理想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哲学史有长期的研究和可观的成果,但是儒家哲学的源流发展史似乎缺乏哲学专家与专题的专业性探索。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可理解成中国人民的革命世界观由自然到自觉,由自在到主观能动的自为进程,突出地表征在所提的社会理想这一构思上。人生理想,不论是个人理想或社会理想,都要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来实践。若要研究行为主体在群己关系中的自由,必得处理善与道德的问题。道德理想之实践应透过个人道德质量的培养和建构合理之社会伦理关系的规范。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品德虽有可整合性,也有其区别性。他对美感的理解兼摄德哲康德与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康德强调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意旨审美经验超越利害关系的算计,是无所为而为的纯粹之鉴赏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