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先秦思想史中,身体之思是理解先秦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参照系.就先秦身体之思而言,它包括贵身论、身体构成论和处"身"理想三个层面.从主体性哲学视域看,先秦身体之思这三者分别映衬的是先秦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的三个精神侧面,即:自我确认、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人生命存在的最直接形式,也是人把握世界的基点。以感官眼耳鼻舌身"经验"世界也是生命展开的方式,思想也在此生命展开中运行。先秦儒家、道家有着相异互补的身体哲学,儒家的敬重,重在人伦;道家的逍遥,贵在自然。在身体与世界关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把握世界以及立身于世界等方面得以展现,儒家的敬重与道家的逍遥的身体哲学观相异互补。以儒道互补的身体哲学为基础和延伸,在中国人的心理与情感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身体是现代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域,身体与伦理相互关涉.身体作为伦理秩序的始基,是以身体立法;而伦理作为对身体的规训,又为身体立法.身体对于人的生命整体具有始源性的意义,属己的身体不仅是建构生存伦理的逻辑根据,而且也是建立共在伦理的先在基础.但这个根据和基础不能通过形而上学的演绎来获得,因为身体的实质既非理性,也非内体,而是实践;因此,身体伦理的现代性逻辑不是通过灵魂来拯救身体,而是通过身体来创造生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身体逐渐成为这个消费社会最美的消费品。身体在消费主义文化所倡导的自我解放过程中,不自觉地被消费主义文化所奴役和"客体化"。文章试图回顾和阐释先秦道家思想中的身体话语,并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实践提供一些智慧与启迪。在先秦道家思想谱系中,身体超越了行躯之身的简单意涵,更多指向"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体,身体由"形—气—神"三个相互联系的结构组成,通过"以气为本,行神双修"达致修身之境。这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困境提供了与西方风格不同的东方意蕴。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身体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数千年来,精神的异化导致了对身体的轻蔑、无视和奴役。直到19世纪,倍受凌辱的身体才逐渐回复自身的意识。尼采主义倡导回归肉体,解构主体,解放身体,释放久被束缚的激情;主张一切从身体出发,以身体为准绳,重新审视历史。新尼采主义主张用身体和动物性取代形而上学理性,认为身体就是产生整个人类文明的机器。身体中永远流动的欲望激发出惊人的强力,推动着积极的生产活动。福柯等人还身体力行期待着身体和生命的全面复苏;关注能够享受审美快感的身体;希望活生生的肉体能够变得更美妙更动人、更真实和更朝气蓬勃;让生命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自由;真正在人身上,将创造物与创造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传统司法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对身体的轻视和对生命的重视,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古代中国人对生命与身体的认识有关,普通的生命通过某种曲折的方式与天产生关联,因此对生命的重视于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身体则不然,身体和人格的分离,使之很容易地就沦落为规制的对象,对身体的规制成为方便的统治手段.身体和生命源本一体,然而对身体的凌辱和对生命的重视却同时并存于传统司法文化之中,体现着权力行使的场域和统治者所体认的权力的限度,是传统的国家权力父权性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人的在世存在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是一个包含肉体、心灵和世界的大系统.后现代身体观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打破意识哲学二元分裂的思维模式,强调整体性身体的观念.身体被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体现,是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主动性与被动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创造物与创造者、个体与类的具体统一.一切生命功能都必须在物质性、整体性的身体之上实现,正因为如此,后现代身体观积极倡导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身体智慧的洞察、对身体潜在创造力的挖掘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刘海 《船山学刊》2011,(1):97-100
学术界一般以“离形去知”、“人之无情”等言论及其众多身体残疾的智者形象为依据.认为庄子哲学是反对身体的“心灵学说”,否认庄子哲学的身体之维。事实上,庄子哲学的出发点正是从“生命为贵”、“真性情”及其“婴儿”情态作为庄子哲学的身体之维,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人通过身体来理解自我存在,身体标明了人生命的时空范围,铭刻了社会文化书写意义,展演了权力的管制效用。人类救赎史表现为灵肉分离并战胜身体的人性净化史,在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建构中,在理性知识的制裁中,身体基本处于灵魂、真理、道德所宰制的卑贱地位,身体成为规训化的身体。经由文明教化与社会建构,身体转变成了标示许多主流价值符号并具自我控制的理性化身体。福柯的身体政治技术学,让我们看到一个以规训身体为特征的规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正是在对身体的规训过程中,权力的秘密、社会的秘密和历史的秘密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0.
味象勾联着食味,触发身体的生命活动,必然引发身体审美。语符化的文本生活是虚拟化的饮食味象生活,文本审美在实现虚拟化的社会实践的同时,使个体身体走向社会身体。文本审美的味象体验需要身体的参与,这就使其回到身体自身,从而又实现了身体的自我确认与个体生命的自我张扬。味外味之象指向生命本源,故身体审美就是体验本源身体,体验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育高科技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 ,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广大教职工是祖国的财富。研究高等院校教职工的体育现状 ,对于改善教职工的体育活动 ,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父权制作为主流女权主义对减肥塑身的批判逻辑前提,完全将女性的身体置于被动地位,无法真正揭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塑身的社会历史脉络,尤其无法解释运动塑身对女性身体再造的积极能量与动力。运动塑身虽有自身的“价值三一律”,但依然遵循特定的权力、知识生产机制:自身话语体系的成立与维护、生命权力的形成与传播、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生产原理。为打破父权制的压制,女性身体意识形态平等性的启蒙与社会价值系统的重新建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 )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19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2 0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14.
身心     
《优雅》2012,(2)
  相似文献   

15.
身心     
《优雅》2010,(3)
  相似文献   

16.
身心     
《优雅》2008,(10)
  相似文献   

17.
身心     
《优雅》2008,(9)
  相似文献   

18.
身心     
《优雅》2008,(3)
  相似文献   

19.
身心     
《优雅》2007,(9)
  相似文献   

20.
身心     
《优雅》200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