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资本、技术和信息娱乐工业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信息娱乐社会和奇观文化的产生,使新的文化形式侵入了人类意识和日常生活领域.解读媒体奇观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及其中存在的特征、冲突和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2.
在层出不穷的众多媒介事件中,"李刚门"事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深度之深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并在多话题范围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如果将作为年度媒介事件的"李刚门"事件放置于媒介文化文本语境中予以阐释,不仅可见其纷繁复杂的各种媒介文本的高密度聚合,而且其中所形成的话语角力场、话语微权力的匿名表达等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传媒化生存的今天,意识形态和权力构建的有效过程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完成,传媒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妥协的文化景象。文化和传媒研究的批判学派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而经验学派基于大量实证研究的控制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理论同样揭示了传媒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和权力争斗,暗合了批判学派的观点。女性主义是具有浓郁意识形态特征的词语,女性主义者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自然不会放过作为意识形态斗争场所的传媒阵地。因此,本文以女性主义传媒批评为例来阐述传媒与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用符号学的理论,来探讨当下中国文化期刊,旨在发掘文化期刊的文化研究价值,窥见它承载、传递和建构意义的文化功能。当下中国文化期刊作为一个符号整体,隐蔽传递着各种社会文化信息。在各种意指实践过程中,它通过话语中的身份想象,传递和建构了意识形态;通过新闻监管体制下的话语表达,实现了权力的控制和谈判、并且还在文类和媒介符号的使用上,充分显现了它对(后)现代社会进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良载体,支撑建树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不能视为意识形态任务而进行简单生硬的说教,而应渗透在影片的整个叙事机制中。中国的电影人们应致力于发掘有民族特色的、不同层次的影像奇观。更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奇观性与叙事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视觉奇观在当代视觉文化中最吸引眼球。奇观通过详述细节、展现宏大场景、描述不可再现之物,凸显了奇观,掩盖了其它视觉现象。视觉奇观分裂了空间,限制了普遍性;切割了时间,遮蔽了常态;刺激了情感,直抵情感底线;激起了欲望,强化了需求,和观众形成了情感张力。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视觉奇观施展了自身的审美权力,使奇观成为视觉文化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媒体奇观下的新闻异化——以奥运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业、娱乐介入的加深,我国传媒已完全具有了制造媒体奇观的能力,新闻在媒体奇观下发生了并化.此次奥运报道呈现出了体育文化奇观的特征,体育新闻报道也出现了异化倾向:娱乐消费胜过精神讴歌,视觉消遣胜过信息含量,商业利益胜过体育本身,集体狂欢胜过客观报道,受众需求胜过人文关怀.对此,我们应予以及时关注和警觉.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中,形象和视觉消费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已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一种主流形式.一方面,各种视觉产品充斥、刺激着人们的视野,带给人们各种“震惊”般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各种视觉形象不断地异化主体,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权力感的文化因素.以当代的视觉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后现代文化中的视觉奇观理论分析《小世界》文本中的场面奇观和身体奇观,赋予文本以新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本文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1.
"媒体奇观"和"景观社会"在理论内涵上有关联也有区别。总统政治奇观作为众多媒体奇观中的一个类别,体现出媒体奇观诸多复杂的特征。面对媒体奇观中权力的压制、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粉饰,凯尔纳倡导批判的媒体教育学,以期人们更清醒地面对媒体现象。媒体奇观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凯尔纳凭借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知识社会学"式的宏观方法论对媒体奇观进行了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论,并尝试借由费尔克拉夫(Fariclough)提出的三维框架,对西方媒体对华不实报道进行语篇分析.由此可见,批评话语分析可帮助读者揭示隐藏新闻中的意识形态及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最终得以提高语言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语言学家在进行话语和语篇分析的时候,把语言、语篇、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使文论研究和语言研究关系更加紧密,对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权利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将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浅析批评语言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知"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关系,两者的互动需要借助中间的认知层面,只有同时对话语生产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又抽象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认知"取向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以美国前总统Geroge.W.Bush在伊拉克战争五周年上的演讲为例,探讨该取向的具体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影《黄石的孩子》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蓄意进行误读。影片中的后殖民话语令人生厌;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别有用心;抽象的人性论阐释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跨文化流传中,影视传媒历史之维的失真,可以通过症候式阅读,在比较文学视域下运用后殖民理论解释,发掘其深层原因。应当警惕后殖民话语霸权对中国历史的歪曲,提高国人有效利用影视平台对外宣传国家形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两家新闻媒体对甲型H1N1流感的新闻报道为样本,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对比中美媒体是如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道的,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福柯、布迪厄、巴赫金的权力话语观,提出了话语研究中的权力话语的重要性,认为社会语言学家应帮助公众利用批判性话语研究工具解构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和社会意识形态,揭露权力话语对公众的欺诈性。  相似文献   

19.
话语与权力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话语是权力与意识形态维持其霸权的载体,但话语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权力,它可以成为弱势一方争取更大权力与平等话语权的场所。西方主流媒体在涉华新闻中经常歪曲、贬低甚至诋毁中国的形象,有形无形地操纵着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文章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就分类、预影蕴含和情态等方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新闻进行分析,解构其话语霸权,提高人们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话语权力意识的批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的语言学转向”使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开始受到怀疑并被消解、重构。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研究法律话语,发现法律话语的机构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杰出的专业实践的典型统一体,其一元式和独白式(封闭的)话语的话语秩序决定了法律话语相对于其他多种语言和话语来说是封闭的和晦涩的;话语意识形态是为获得或保持权力而服务的,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