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钱曾怡的《博山方言研究》[日]太田斋著刘淑学,傅根清译一、以往的方言研究要评论钱曾怡先生的《博山方言研究》,首先要综览一下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中国的方言研究,虽说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但直到近代,仍限于用汉字表述的方法进行方言词汇与标准语词汇和“方音...  相似文献   

2.
<正> 一同音字、方言字和训读字流行在粤东地区,使用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潮汕话,早已被公认是形成较早的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它不但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点(如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有入声等等),而且还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这使得它同普通话在语音上、词汇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因而,不少潮汕人搞起方言文学创作或方言研究,要记录潮汕方言词时,便惊呼潮汕话“有音无  相似文献   

3.
以优选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博山方言中的双向性变调问题,指出左向应用是博山话三字组连读变调非标记的规则应用模式,而右向应用是受右调位置忠实性制约条件驱动的非典型性规则应用模式.研究表明优选论的并行处理模式完全可以解释博山方言的连读变调难题,并为其他方言中以节律为条件的连读变调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考索方言本字是追溯方言词源、寻求方言间对应关系的有效途径。古代文献中有些字的音义与现代姚嘴方言中部分动词的音义相合,可认为是这些动词的本字。  相似文献   

5.
"不有"、"有得"、"不有得"在云南方言中占了半数以上,其中的"得"字是古代汉语中"得"的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持续的用法在云南方言中的保留,"不有"在古汉语中和在云南方言中也基本一致.云南历代有移民移入,保留了历代语言痕迹.  相似文献   

6.
历代诗话记载和保存了大量异读字,这些异读字中一些反映了各地方言的信息:或来自北方方言(华北官话——山东,西北官话——青海,西南官话——四川、云南,江淮方言——江苏);或来自闽方言;或来自粤方言;或来自吴方言;或来自湘方言.本文择要选取十余条异读字进行考释,利用保留在方志中的语音资料,去印证诗话文献中的读音,以期为汉语方言史积累基础性材料.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方言中古精组字今读t、t~h现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方言材料的详细考察可以发现,在官、湘、赣、粤、闽、平、客等方言中普遍存在中古精组字今读t、th的现象。精组读tt、h应该是上古语音在现代方言中的保留。  相似文献   

8.
许多北方同志都希望能够辨识古代入声字。这大致有两个原因:(1)人们在学习、欣赏古代韵文(比如唐诗宋词)的时候,假如能够辨识古代入声字,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领略它所特有的优美隽永的声律。(2)古代入声字是现代汉语各方言调类差异字的主要来源,比如“桌、出、哭、逼”四字,北  相似文献   

9.
师范学校曾经为了保证学生合格,在潜意识中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在很多地方,方言也是大众媒体的取笑对象。甚至可以说,自从普及义务教育开始,全国各地多种方言,就已经注定了一种走向消亡的命运!但是,方言是古代交际信息的遗留,是语言的化石。特别是中原、齐鲁、关中等古代的统治中心地区,很多古代文化的音韵信息一直遗留在方言之中。现在,保留了几千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传信息,将随着方言的消失而荡然无存!我们应该向广东、福建学习,尊重和保护方言文化,做好方言的抢救和文化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0.
考释合肥方言单音形容词42个,着重讨论这些形容词的词形。说明合肥方言"烈"、"康"、"■"、"■"、"丑"等保留了古代的词义,"侧"等保留了古代的语音。另外还对《现代汉语词典》等现有词典或著作在"娝"、"疲"、"韶"、"俷"、"尖"、"怵"等的词形、注音、释义方面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畲话是一种接近汉语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有人甚至认为畲话就是客家话。其实,从畲话的发展历史与语言事实看,畲话与客家话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景宁畲话的语音而言,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存在着诸多不同。总之,畲话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以族群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相似文献   

12.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13.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的分化情况异常复杂,湘语的入声是所谓的"假入声",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发展演变有着显著的特点.从湘语区选取了47个方言点,对今湘语入声的具体调值、调类情况,以及古入声字在今湘语中的分化做了一番探索性的调查研究,认为湘语的古入声字有三种分化形式:坚守型、中间型、四散型,并且以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今元音的长短为演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马公话里入声消失,不应再归入江淮官话。马公话和泗县话两阶核心词的关系词比例相近,通过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它们是同源关系,马公话可能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考察376个中古入声字在马公话里的读音情况,发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的规律,马公话应该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马公话性质演变的原因有内部方言接触和外部方言整体推移,它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吉林方言中形容词的特殊格式及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并非吸收了全部的北方方言,吉林方言与普通话方言相比,在词汇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仅就其吉林方言中形容词而言,其构成形式不同,往往显示出普通话无法表现的特有的语义色彩及语法功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今有些方言的古入声调类已经消失,古入声字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调类中,这种变化对人们学习、掌握语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母语出发,借助与普通话的对比探求几条较为可行的判断方法,是快速掌握古入声字的捷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对自己方言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统计了西北地区131个三声调方言点,其在各行政区以及方言区的分布特点表明,西北地区方言的声调系统正在简化,东端的方言仍然保持四声调的格局,西端的方言则已经完成调类合并.西北地区三声调方言与阿尔泰语言的分布密切相关,声调系统简化是西北地区语言超音段特征的区域共性在汉语方言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方言是一种文化遗产,并在局部地区继续使用。本文采用“戏说”笔调,结合地方风土人情,对舟山方言若干词语从文化学民俗学角度进行新的解读,力图发掘其悠久的传统信息与历史人文精神,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文本。  相似文献   

19.
湖南永州东安榴星村有汉瑶两个民族,现代榴星村里有一种瑶语方言,两种汉语方言。这三种方言共存于一个语言生态系统里。汉语方言处于优势地位,榴星瑶语的演变是语言的生态变异,瑶语在竞争中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但又趋于濒危。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一种文化遗产,并在局部地区继续使用。本文采用“戏说”笔调,结合地方风土人情,对舟山方言若干词语从文化学民俗学角度进行新的解读,力图发掘其悠久的传统信息与历史人文精神,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