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以文艺理论的创作步入文学领域的。象他那样既是文学理论家和创作家的人在现代文坛上并不多见。有人称茅盾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别林斯基,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作为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的茅盾,特别是他二十年代的文学观对文艺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立昌与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昌与沈从文研究赵学勇沈从文为中国现代一流作家,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齐名。这个曾经被历史所遗忘甚而被作为“反动作家”所批判,浮沉半个多世纪的一代文学大师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由作家巨大的文学成就所奠定,这也是国内外众...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作家中,茅盾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塑造了“时代女性”美的群像,丰富了现代女性文学的园地,而且对女作家的创作给予极大关注,并予以精当的评论。他论冰心,论庐隐,。论丁玲,论萧红,论郁茹,体现了茅盾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休戚相关之情,也使人们看到了女性文学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新感党派未能达到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思想高度,艺术上甚或不及后起的张爱玲,在捍卫传统方面也远逊于老舍和京派作家,但在现代都市性上,它比前三者“吃水”都深。  相似文献   

5.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人。作为现代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茅盾差不多与他的文学活动同时开始了神话研究活动。在广泛进行中外神话比较的基础上,茅盾主要应用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对中国神话加以广泛梳理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神话的产生、演化、系统、分类以及神话资料问...  相似文献   

6.
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又是杰出的批评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集作家、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是不多见的。无怪乎有人称茅盾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在翻译与介绍方面,茅盾不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国文  相似文献   

7.
论吴荪甫     
一个卓越的作家往往有他所创造的形象系列。如果说,巴尔扎克以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资产者形象而鸣世,鲁迅因创造了众多的贫苦农民形象而饮誉文坛,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茅盾由于创造了一系列的民族资产者形象而享盛名。在茅盾所创造的一系列民族资产者形象中,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成功创造,无疑是茅盾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个宝贵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新的视角考察并探讨了茅盾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理论建树与创作实践:他主张从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里提出“特质”以建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路向之一,以中外现实主义思想所整合的现代型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创作原则;《子夜》即是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所营造的艺术王国。由此说明,茅盾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宗师与巨匠。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穆时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也是文艺评论界很少注意到的作家。然而,作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尽管没能象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师那样以丰富、震世的思想内涵,使作品发出奇光异彩,却因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全新的现代派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过读者,并一度产生过“穆氏小说”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初试锋芒即犀利——读茅盾的处女作《蚀》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是初次提笔写作就已相当成熟了的少数大作家之一。他的处女作《蚀》是由三个连缀性的中篇小说组成的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初次发表就一鸣惊人,震动了中国文坛。作家的精湛眼光和艺术才华很快取得了公认。但在茅盾说来,其成功并非偶然。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历时十年(通称“商务十年”)的辛勤积累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释译的发展状况。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2.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动。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反映“全般”的社会生活。他通过“缩影式”的描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熔铸在长短篇小说的艺术建构之中,并且以多种艺术手法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评价。在实现再现社会人生和评价社会的过程中,茅盾极其注意小说本身的文学因素,着意突出它的审美个性。他的小说,精心结构故事,潜心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此外,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艺术手法的多种追求,又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进步文化界的权威人士,对茅盾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建设、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所作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试以茅盾对中外文学研究的论著作为对象,对他从事中外文学研究中的文化学说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茅盾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空升起的两颗巨星。他们一经出现,就用彼此的光辉互相映照,闪耀着夺目的异彩。本文仅根据茅盾致周作人的四封书信,介绍鲁迅与茅盾早年交往的几件史实。茅盾早期文学活动的主要方面之一,是翻译和介绍外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尤其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基于革命斗争和工作的需要,茅盾曾使用过许多笔名(别名)从事文学活动。因而,整理、辑录他的笔名,便成为对茅盾的创作和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关这方面,过去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袁涌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印行)、上海古旧书店的《笔名别名索引》等,都曾做过一些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艾扬的《茅盾名、号、别名、笔名辑录》(《文教资料简报》总第64期)收录得较详;稍后查国华的《关于茅盾的笔名》(《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则又把茅盾的部分笔名较为具体地落实下来。  相似文献   

18.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初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本文对此作了概括与论述;并阐明了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茅盾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作家论型文学批评的创作为后世文学发展确立了一定的规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茅盾的七篇作家论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不但可以辨析这种文体的演进过程,而且能够体现茅盾文学思想逐步溶入左翼主流文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