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立 《东方论坛》2012,(3):87-96
樊骏先生作为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杰出代表,在总结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学术经验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他在发现和扶植第三、四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还积极地捐助资金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朴学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这种元方法,但它还与专题性研究、札记体、文风朴实等学术特点相关.梁肩超、胡适等都认为朴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实证、怀疑与批判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推崇这种精神.朴学方法和精神更具体体现在其分支学科中,现代文学研究可以将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继承和转化.在现代文学的重新整理层面完全可以挪用传统校勘学方法,现代文学研究也需要借鉴传统目录学以避免偏差,现代文学的版本研究可以将传统的版本研究与现代的文本批评相结合,传统的考据学方法则已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朴学方法经晚清以来一代代学者的努力已在实现其现代化转换.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的"三参证法"、钱钟书的"阐释之循环"等都丰富和发展了朴学方法,使得现代文学研究更能在方法上得以借鉴,在研究范围上得以扩展.朴学方法的创造性挪用,会使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更扎实的史料学根基并更能求得"十分之见".  相似文献   

3.
<正>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常常为人称道的是学者的性情趣味。第一代的唐弢、王瑶、李何林和贾植芳等先生,裹挟着开拓者的气质,以各自的人格学养建立了学术的流脉。稍晚一辈的学者如樊骏、张恩和等先生,以追随者的身份,备尝学科初创期的甘苦。樊骏先生被称为现代文学的守门人,呵护着学科的成长;张恩和先生的回顾与反思,则勾勒了现代文学另一面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对学科建设和意义重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其中的"新国学",通俗文学、旧体诗"入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分析和积极回应,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所出现的意义重建和学科反思的学术思潮,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方法论突围不同,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对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焦虑,有着扩大意义空间、重建新的学科地位、重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多重意图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已走向成熟”的说法提出质疑。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就不是建立在经过充分学术研究与学理论证的基础上,至今仍缺乏学科规范的完整性与学术研究的自觉性。衡量“现代文学”学科是否走向成熟,标志之一是所选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与文学史的多维结构和本来面貌是否相吻合;标志之二是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队伍是否具有独立的学术意识、自由的学术心态、自主的学术追求和个性化的学术品格;标志之三是进入9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在分化中形成的学术本位派所研究的成果呈现出真正的“学术史”或“学术至上”的趋向,也许这是判断该学科是否成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学术观念)、“疑古”与“释古”(学术操作)以及“诗的研究”与“史的研究”(学术批评态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科史写作成为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四部学科史著作的问世,引出了对学科史写作的有关思考.衡量一本学科史著作的标准,首先是要求搭起历史的架构,其次是要将历史的面貌细致地描绘出来,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精当的点评,最后要对历史进行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随着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们普遍感觉到,现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2001年1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史研究虽然历时已久,但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却是近3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早在1960年代初,隗瀛涛先生就开始了四川地方史的研究,成为国内最早推动中国地方史研究发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对地方史专门学科的建立和理论方法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著名的中国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对于中国地方史学科的创立以及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题域,仅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难以支撑的.金耀基先生运用"泛科际整合方法”,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建立一套"分析系统”.本文运用传统性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作了知识学解读,并对金耀基先生的<从传统到现代>一书中的诸多观点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文学史家的追求——温儒敏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197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新时期的来临,温儒敏进入北京大学,师从王瑶先生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接受严格和系统的学术训练,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和批评史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的开创性的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知识完备的文学史学科 ,拥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经过近百年的意义解释和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解释进程 ,探讨其意义构成的历史性和丰富性 ,讨论它是如何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和知识整体观的建立 ,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向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播散 ,并拥有现代知识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意义 ,可以推测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更会走向意义的多层面和多维度 ,向西方文学、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延伸和开放 ,向文化学、思想史、美学观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结构主义整体性思想影响深刻。普实克也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中国文学古今历史演变的整体性框架中来观照的,由此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深刻关联。普实克认为,文学革命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爆发并实现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孕育并发展的,是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发展演变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精神的承续,这种连续性的精神即中国文人文学的抒情传统。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即是中国文人文学抒情传统的体现。普实克的论述既不同于胡适单纯从语言角度论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也不同于周作人模糊古今文学的差异,还不同于钱理群、陈平原先生在世界文学整体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对中国大陆乃至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一时期现代文学研究成就的取得,又是与研究观念、研究方法的鲜明变化密切相关的。认识、评价新时期现代文学研究观念,研究方法嬗变的某些规律特征,对新文学研究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一建国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时隔两年,王晓初先生的第二本个人专著<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视野>由北京新星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在历经2002年第一本个人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和2004年与黄文贵先生合作撰写的<生命的呐喊--东西方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后,王晓初先生的该著作更显见了他宽广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厚积薄发的学术张力.在体例范式上,该书也在颇具前沿风范的"现代性"视野的切入下而卓现了其独到新颖的内部构架.本书由十九篇文章组成,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中国现代文学的宏观透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透视、鲁迅透视.在这三个于现代性烛照下由宏观渐深入微的多维视角透视下,我们不难窥见著者用心良苦的文本布排和其间蕴籍的深颖学识向度与严谨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