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家扬弃两汉经学之束缚,转而关注于对于本体论的见解,都以“贵无”为主张。裴颇出于对儒家正统的维持,提出“自生而必体有”的崇有论进行驳斥,主张务实。  相似文献   

2.
韩国良 《南都学坛》2008,28(2):81-83
裴(頠)认为天地万有,也即"群本",自己就是自己的本体,万有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互补相资的一面,贤人君子如果能够察其"理迹",观其"往复","稽中定务","大建厥极",确立儒家名教的"宗极"地位,那么宇宙的和谐就不难实现.在那么遥远的古代,裴(頠)就看到万物共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即在当今的世界,对于人类的和平繁荣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自何晏、王弼始阐"贵无"之旨,"贵无"遂成为了当时士人的一种时尚,其影响颇大,不仅见之于玄谈,同样见之于时人的行为处事之中,流弊颇多,裴(頠)即是针对"贵无"所产生的种种流弊而倡"崇有"之论的.就情感观念而言,在《崇有论》中,裴(頠)以"宜"释情,强调情感乃是出于"宝生存宜"的需要而对于适合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外部条件的选择,强调要顺感损欲.而个体的情感在达到"宝生存宜"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因"贵无"而带来的现实政治生活的混乱,从而导向政治的理想状态.裴(頠)对于情感的这种认识,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人的欲望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马斯洛的理论出发,可以对裴(頠)的情感观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有新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在我国法制建设初期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制出来的法律无可避免地表现出缺点与不足,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的缺点:一是与法律本身要求相矛盾;二是操作性不强,容易引起歧义;三是导致司法腐败;四是导致立法权变相下放。无论从历史背景、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或目前的优势来说,确立“宜细不宜粗”立法思想的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文笔瑰丽、思想深邃、理论精辟,集道家之大成,其中“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是《淮南子》设计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对汉代及其以后的造物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句中的“宜”在此处有恰到好处之意,即其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被《淮南子》在论述造物设计时多次提及。文章拟从功能之宜、审美之宜、材质之宜、色彩之宜以及生态之宜五方面着手分析,在阐释中理解《淮南子》之“宜”的设计思想,以期为当代设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园林美学领域,“宜”的标准得到确立,合宜适用成为衡量园林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园林景观不仅要与自然界风光相得益彰,更要符合所有者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以及种种实际需要。同时,园林还要尽可能体现设计者的创造理念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对庄子幸福思想的研究,不能受《庄子·至乐》的影响,粗略地将其等同于快乐与幸福。幸福是快乐的基源,快乐是幸福的具体体现。庄子重视的福即幸福,其贡献不在于对幸福的直接论述,而在于对幸福指数或幸福适宜度即宜的提出,在宜通仪谊的层面,庄子的宜完美地演绎了实现幸福所需要的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遵循规律而行为的必要性,不仅深化了幸福思想的主题,还构建了自身幸福理论的独特框架,这是迄今仍被忽视乃至无视的盲点。盘活庄子宜的幸福的独特因子,是提供21世纪人类幸福指数的可供选择的文化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宜"以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价值。李渔《闲情偶寄》将艺术依附在细微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处处流露出"宜"的思想和意识。具体表现在自然适宜的女性妆饰观、因地制宜的居室审美观和顺情随性的闲适人生观,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在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它与"不平则鸣"一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于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来说,"气盛言宜"更侧重于散文方面。韩愈在粱肃文气观的基础上提出"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观点,在"气"与"言"的关系及如何养气等方面多有开拓,从而影响甚大。在"气盛言宜"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宋人的理解与接受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从胡瑗到李涂,不管是文学家还是理学家,在接受韩愈这一理论时都各有特色。宋人的接受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为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在经济学说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比较两者思想,可发现共同之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时从自己的传统和西方文化中获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历来重视的是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实践思想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则以为:《老子》不仅首创了“不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强调因循个体的特征来成就个体,即“辅万物之自然”;而且重视积德,强调“不为而成”,以不争、知足的方法来达到自身在万物关系里与他人相和谐的强大,还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从修身到平天下的道德实践模式。这些对现实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的本义为柔。作为一个正宗老儒,老子处处说"无",实则是在讲"有",所谓正话反说。老子是第一个以否定形式总结历史经验的哲学家。道是物质性的实体,其本质是生命的创造。无为而治是上古圣王"垂衣裳"之治的继承与发展,是王道政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新兴的交叉学科--复杂性科学面临诸多困境与悖论,似乎无法在守护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子论"自然哲学的思想框架内找到"理论支点".而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所倡导的"道",则能够成为现时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倡明科学的未来."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点:一是"道"之"有"" 无"契合现代科学.二是道之"自然""无为"倡明科学未来.  相似文献   

15.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老子,以其“无为”思想而著称于世。然而,有些人将其“无为”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老于思想的本意,而且在现实中也危害甚重。本文联系老子的“自然”法则,对其“无为”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通过顺从民心、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少私寡欲等一系列观点,蛤“无为”限定了条件。其实,老于所言“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条件下的“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其中尽管带有某些消极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论述了"无为"的政治主张。"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深刻地理解"无为"思想的内涵,积极吸取其有益营养,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无为"、教师教育艺术的"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为"。  相似文献   

18.
老子“无为”思想对领导工作的启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作品,它不但是一部探讨本体论的哲学书,而且是一部政治哲学书。它把人天合一,提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案,有人称它为“帝王术”。《道德经》中提出了统治者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境界,并对如何达到最高境界进行了探讨,这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政治手段体系。老子所提出的在政治领导中的“无为”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