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推进方略构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均具有重大意义;要积极排除农民市民化的种种障碍,让进城农民享受市民待遇,必须做到统一认识,统一城市发展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业机制,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统一服务与管理,让更多的进城农民变市民,逐步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试述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农民在身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弱势群体的同时,也成为了环境弱势群体。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农民成为环境弱势群体的原因,同时,指出针对现状必须加强农民环境权益的保护,这不仅是维护环境公平和正义的要求,也是保护生态安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最后笔者就如何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城市化在改变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劳动权益屡遭侵害,政治权益难以实现,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探讨了农民权益遭受侵害在法律方面的缺失,进而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文章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内涵,并从我国农村土地立法的缺陷着手,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原因,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治心理作为特定时期内人们对政治生活形成的一种自发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对政治体制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体制的稳定需要民众政治心理的支撑,政治体制的转型需要社会政治心理的调适相伴。化解农民弱势群体的消极政治心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作为改革开放社会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农民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消极性。为此,采取必要措施优化其政治心理,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最终让更多的农民弱势群体早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浦东新区是中国经济大开发大变革的前沿 ,也是中国农村在较短的时间里和在较高的起点上快速城市化的区域。这里分析的农民问题正是在这个突变过程中提出的 ,它们涉及当地农村体制的转轨 ,农村体制与城市体制的关系 ,以及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他们所处的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作为一个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 ,试图通过文中使用的 ,但尚未明言的一种推论方式 ,引导读者对有关农民问题的思考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表现为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土地、向城市聚集,同时该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向城市状态转变.该文依据成都市城市化进程的2020年发展规划,研究成都市城市化发展中的农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和农民为了利益和权利会引发种种冲突.旨在根本改变农村问题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既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也会给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农民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农民非农化的保障,非农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非农化需要城市化作保障,才能更稳定、更持久.将非农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才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务院“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动下,以“撤村并居”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化、旧村改造、城乡统筹等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如火如荼的展开.要建立起来具有约束性质的土地用途评价机制,公正、公开、公平,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要让农民知道土地的用途.  相似文献   

11.
指出就地城市化中,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常常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城市文明的传播,但是转变的背景是农村,转变时间长而且不稳定。异地城市化中,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型发生在城市,尽管部分农民工因不能适应转变而以失败告终,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实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型。尽管期间历经矛盾、冲突,但是转型时间相对较短并且较为彻底。认为相对于就地城市化,异地城市化更有利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市民化是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农民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由于城市市民主体与政策决策主体的认识障碍、历史上形成且现在仍旧具有羁绊作用的制度或规定、地方政府决策的固有偏好,饱和而又具有歧视性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农民主体的素质缺陷等因素,致使我国农民市民化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提高各参与主体对农民市民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取消二元户籍歧视和恢复户籍管理职能等举措,是推动农民市民化可行而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式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必将逐渐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未来生活方式的目标模式演进。通过对城市化不同阶段苏中地区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生活方式至今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需求的增长,从而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这也导致了即使是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不能实现向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的转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市民化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外出务工农民难以城市化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最易于城市化的行为主体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化的能力。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与普通市民的较大差距,是他们从经济上和心理上难以城市化的巨大屏障。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对此,需要针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同类型,就其边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对这一特殊群体引导、转化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再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现象,但这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个再社会化过程。然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再社会化遇到了种种困难,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为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提供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安排,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重要结构性力量,城市不但为农村培养了现代农民,而且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培养了现代工人和企业家精神,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要素支撑。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迅猛扩张的同时,城乡协同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单一发展大城市策略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的急速膨胀,还可以激发乡村创新与创业的活力,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19.
农民公民权利发展是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随着城乡关系变革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互相构建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下的差异性地方政府行为分别为农民权利发展提供了宏观与微观动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未来的城市化要充分保障和发展农民公民权利,亟须在把握好国家政策与地方传统关联性的基础上,强化动员与参与,推进城乡民主改革和结构性同化,这些经验将最终推进实现人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城市化的发展样态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研究主题,而城市化对象本身也存在差异。由于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独特性,使得其城市化必然与一般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武汉市近郊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家庭并不止步于原有的低度城市化,在居住环境、就业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可以认为城郊农民家庭正在经历一场深度城市化。因此,通过对其表现形式、动力来源以及实现方式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解释,以揭示城郊农民深度城市化的实践逻辑,从而深入理解城郊农民家庭的城市化行为,进而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发展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索与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