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富春付总理在向全国“羣英会”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在促进国民经济继续跃进中,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农业的跃进。……我们强调首先保证农业的继续跃进,是因为有了农业的跃进,就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跃进。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轻工业的发展,而且促进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经济事业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既包含量的方面,也包含质的方面。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对于推进企业生产技术设备的改造与更新,相应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1 众所周知,列宁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引进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揭示了在生产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列宁指出,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丰富了我们对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从强调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出发,优先发展重工业,向重型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片面性,以至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演变成为“以钢为纲”,造成了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农业落后,  相似文献   

3.
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辽宁的重工业要不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这是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也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殷切期望辽宁尽快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国民经济调整以来,有些人产生一些糊涂认识,认为,建国三十多年来,发展重工业给人民带来的是吃不尽的苦头,而发展轻工业却给人民带来了尝不尽的甜头,并由此得出结论:发展轻工业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而发展重工业则无关紧要。有些人甚至提出,在国民经济调整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中,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比例是最主要的比例关系之一。它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工业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二者的比例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即调整重轻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总结我国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公认重工业发展过快,造成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过重,轻工业过轻。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以来,二者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轻工业的产值由1978年占整个工业产值的42.7%,上升到51.4%。这样做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这样调整的根据还未完全脱离经验或感官,至于科学的依据是什么,还值得研究。如果说重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  相似文献   

5.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场深刻变革;既然是深刻变革,就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不遇到阻力。从当前情况看,在调整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阻力,就是有些部门的同志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打破那些实践早已证明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要求的种种所谓“常规”。本文试图就这些常规谈几点看法。(一) 一种常规是所谓重工业必须优先于轻工业发展。拿我省的情况来说,在建国以来的历史上,去年我省轻纺工业的发展,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这使一些人产生了疑虑;社会主义建设历来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要优先于轻工业,现在竟打破常规,轻纺工业优先于重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吗?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论十大关系》和其他有关文章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关于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基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上由于分工而出现的形形色色产品的生产部门,按其生产品的主要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这两大部类要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除了本部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轻型产业结构?什么是轻型产业结构?有些同志认为:农业、轻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60%以上,重工业占40%以下,叫轻型产业结构;重工业占40%以上,农业、轻工业占60%以下,叫重型产业结构。“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结构,就可以大体保持四、六开,使重型生产结构改变为轻型生产结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简单地按四、六开去划分重  相似文献   

8.
一、东欧一些国家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严重落后东欧一些国家由于忽视农业、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严重落后,主要农作物一般低于战前(革命前)的水平。情况如下面两表:二、捷克斯洛伐克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工业、特别是电力、化学、机器制造等部门得到了片面的、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是一个带全局性的大问题。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抓好农业,建立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我们的农业如果不以比过去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一时上去了也要被拉下来,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战争,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农业的高速度,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深刻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切实把工业和整个国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半生活动战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所以,他多次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可以看出,他对农民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他认定: “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 “中国有五亿农民,如果不团结他们,你有多少工业,鞍钢再大,也不行的,也会被推翻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这篇马列主义的光辉文献中,把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大关系的第一条提出来,可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非常重要。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基本物质生产部门,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工业内部的分工。重工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属于第一部类;轻工业和农业主要是生产消费资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制定的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学校只有把办学的方向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服务。这是我们从水建专业七三级师生最近到南宁市郊区沙江开门办学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比例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思想,但在实践中由于产业化次序选择而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未来的五年至十年,云南经济能否获得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关键还在农业。而粮食生产如何,不仅关系到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部门本身是否稳固,它还直接关系到经济作物的规模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决定着资金积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1995年使粮食总产量达到130亿公斤,这是符合省情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同观点的讨论和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忧虑,还是存在的。这有两种意见,一是难于实现,并列举若干理由说明实现上述目标所遇到的困难;二是可以实现。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问题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高农业部门的综合生产能力,用较小的代价来实现粮食生产的预期目标。 当然,到1995年实现130亿公斤的总产量目标任务是艰巨的。它要求在“八五”期间每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好形势。农业连年增产,多种经营取得一定发展;重工业在调整充实,轻工业在迅速增长;城乡人民的收入在增加,生活在改善;整个市场出现了活跃兴旺的景象。 为了推进和发展大好形势,还必须坚持贯彻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的方针。因为,只有国民经济实现基本的平衡和协调,其它经济决策才能够实施和奏效。六十年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前17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的前17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对农业地位认识的演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7年间,农业政策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党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源于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清醒认识;“一五”期间农业的相对落后是由于党对工业的过分重视;“大跃进”时期农业的破坏是由于“以钢为纲”方针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则是由于“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确立,等等。总之17年间,党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随工业化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  相似文献   

17.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三个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三个部门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这三个部门的实物产品数量,基本上代表了社会总产品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产品数量,因之,对这三个部门的计划安排,也基本上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水平和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所以,正确地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在经济计划工作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国民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观,是一种从生物种群的进化与发展过程中推演出来的新发展观。它认为,国民经济发展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要有开放的团体与环境,要鼓励国民不断进行创新、冒尖并积极参与发展活动,要有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流与学习机制等等。此外,它还突破了以往发展观所具有的世界主义特性,强调经济发展的国家特性与国民特性,并视国民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主张国民经济发展要以国民的发展与激励为基础,并要保证国民在发展中自由、权利、责任与利益的和谐统一。这一发展观,不仅可以为中国转型经济发展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而且对后发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产业结构成长可以分为工业化初期和均衡化与高级化发展期。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产业结构封闭和自我循环、工业赶超、产业结构演变非对称与产业结构聚合质量不高、多次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和结构性振荡等 ,其根源是技术发展水平滞后于重工业数量扩张 ,重工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轻工业生产技术不能协调共进 ,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技术关联之上的产业关联没有建立。均衡化与高级化发展期虽然农轻重的结构趋于协调 ,但技术支撑仍然不力。一方面 ,我国获取技术的来源存在着结构问题 ;另一方面 ,引进技术的结构也存在“软”、“硬”失调。因此 ,引进技术必须与自主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自主开发 ,才能带动更高一级的技术及其产品的引进 ,使引进和自主开发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这种引进递进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一事实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一九五六年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他提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上,不能像当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那样,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加快重工业的发展。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把这样来处理重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