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比较法对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从题材、音乐形态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因同源而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扬州传统民歌与扬州新民歌又存在着各自独特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西北民歌(主要是陕西民歌)为例,探讨了民歌中"润腔"唱法的诸多表现形态,从而展现西北民歌中"润腔"唱法的独特性,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中国民族唱法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扬州民歌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浓浓的乡土气息,内在的人文气质和市民化的生活情趣是扬州民歌的地方特点;旋律刚柔结合,润腔与衬词衬腔的合理运用和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渲染气氛和唱中夹白、形式多样是扬州民歌的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4.
陕北民歌音调独特,唱法纷杂,看似那简单的“拦羊嗓子回牛声”,要唱得有声有律、原汁原味却并不容易。由于双四度叠置音调的大量使用和直音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断腔唱法等演唱技巧的普遍运用,使陕北民歌的曲调既有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铿锵有力的一面,又有时隐时现的朦胧轻巧、时急时缓的低婉吟诉。因此,只有用特有的技巧,才能把陕北民歌演唱得准确、地道。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民歌的灭绝已成定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民歌的灭绝已成定局.因为民歌的生长和存在的环境,被彻底摧毁了."这样的判断是片面的,绝对化的."民歌"的概念有三种:一是单纯作为语言文字形式的民歌;二是配以歌谱可以传唱但作者难以考证、在民间传唱过程中曲调和唱法比较自由的民歌;三是有作词作曲者署名、曲调和唱法相对稳定的民歌.第三种意义上的民歌,在文化活动中相当活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前两种意义上的民歌,我们也不能认为"灭绝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7.
大量事实证明现在国内所流行的《五哥放羊》是陕北民歌,说是山西民歌或内蒙民歌缺乏依据。从原民歌《五哥放羊》到"打坐腔"《五哥放羊》再到"二人台"《五哥放羊》,让我们看到了《五哥放羊》的发展衍变过程。重新聆听民间"打坐腔"艺术家丁喜才五十年代演唱的《五哥放羊》,让人们想起了中国民歌传统唱法的那段黄金时代,现在该是"实现传统唱法的复兴"的时候了;让民歌在不断变革中保种。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五千年交融发展中,民族声乐艺术有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华民族鲜活的风格。民族唱法在广义上讲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歌剧四个部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逐步形成了中国民族新唱法,其中包括民歌和歌剧。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清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元文化在内外动力下破裂成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再次整合抽象。建国初我国声乐就出现了传统声乐与美声唱法两元文化的冲突,经过讨论确立了新中国唱法要摄取中国民间传统唱法的精华,有机地接受外来的进步理论和方法,创造具有十足的民族气派歌唱方法的方针。在二十一世纪初原生态民歌大潮席卷中华大地,多元的风格显示了个性的魅力,唤醒了声乐的民族性,相形之下,民族唱法的单一性更日渐显露。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我们要认清民族唱法和原生态都是民族声乐,既要看到它们的不足加以批评,又要审时度势加快民族声乐的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局面。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8,(27):63-63
江苏经典民歌《好一朵茉莉花》的发源地——金牛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南京市六合区东北部,东邻历史名城扬州,北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距南京市、淮安市约50公里,距六合询暖拯17公里,交通极为便捷。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民歌作为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应得到得力保护,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专业研究不深入、保护与推广力度不够、资金不足、原生态的民歌和唱法保存较少、传承人未能获得相应的支持等。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必须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挖掘其产生根源,从源头上给予解决,力争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保留大别山民歌的"原生态",并且能世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重庆民族分布和民歌地域分布基础上,指出重庆少数民族民歌主要由土家族民歌和苗族民歌组成。依据民歌的内容,重庆少数民族民歌在种类上主要分为古歌、劳动歌、生活歌三大类。重庆少数民族民歌是重庆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为特殊的文化系统、流域等地理环境所孕育,包含了民歌与人诗意生存的关联。从民歌的价值功能自然能够揭示保护民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立"原生态唱法"以来,"原生态民歌"在全国大受欢迎,并同时引发了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热烈讨论.无论是根据语言发生学、音乐社会学的原理,还是分析"原生态民歌"提法的发生过程、厘定"原生态民歌"概念及其定义,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对"原生态民歌"的真正文化内涵和当代经济意义的理性深入的思考,以及对"原生态民歌"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包括戏曲、曲艺、各族民歌以及古典歌曲、民族风格浓郁的创作歌曲等的演唱方法。自50年代初开始,我一直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各级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在声乐教学方面,主要是以教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为  相似文献   

15.
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生成“材质”、“族域性”、“基因”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以及个性化唱法等予以分析。旨在为创建原生态民歌区别于其他音乐种群的“族域性音乐形态模式”的理论架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出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浸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意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谭晶的歌唱能在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之间自由转换,兼容并蓄,融三家之长,被称为谭氏包融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互相包融,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互相交织,形成了气派宏大、简洁明快、浩然澎湃的主流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谭晶的包融唱法是在深入掌握泛音实质的基础上,将真声与假声巧妙分工,让真声与假声各显特长,真声主导着低音区,音高逐渐上升时再逐渐掺入假声。谭晶将各种不同唱法的独有特征融为一体,其实就是在呼吸顺畅均匀、声带主体弹性振动协和有序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完美的真声泛音效果——这就是谭氏包融唱法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民间文学、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审视陕北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创作环境、思想内容、类型特点及艺术风格,进而论述了陕北民歌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民族唱法和欧洲唱法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的差异中国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小调、戏曲、曲艺、民歌及带有这几类风格的声乐创作作品的唱法。狭义地讲是指民族风格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理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漫长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据历史记载,在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了。夏商时期,音乐舞蹈十分盛行,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已在周朝建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专业的民间艺人和音乐教师,秦青的歌唱“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屈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它以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沿着历史的脚步被流传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新的生活理念。然而在民歌领域里,传统的民歌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已经听得乏味,一部分演唱家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符合和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并被大众所接受,于是我们把这种民歌叫做"新民歌"。新民歌的出现使得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