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形成机理与信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形成是由教育主体间的特征型信任发展到相互信任,进而发展到对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感知、情感的培养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来培育和强化主体间的信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此相应,信任模式必须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变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4.
政府信任流失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会妨碍政府治理,更会破坏社会和谐。基于什托姆普卡的理论,我国政府信任流失的状况可从言辞、行动和信任的功能替代品等三个方面来检视,其原因既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也有公民和政府的因素。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既是政府治道变革的过程,也是公民和政府的一场心理革命。因此,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6.
国际关系中的信任概念与联盟信任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丰富的信任实践相比,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信任的概念分析尚未充分展开。同时,既有的联盟政治研究,关于联盟之间的信任是如何及何时形成问题,亦无细致的讨论。进一步而言,作为一个心理变量,信任概念的本体研究,诸如信任与认知、情绪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界亦没有取得共识。有鉴于此,本文在综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信任与联盟信任的概念模型,认为联盟信任包括工具性信任与情绪性信任两种基本类型。最后,本文探讨了联盟信任与联盟形成,亦即信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四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41-45
分析了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对未来的行动既不能获得确定性,又缺乏控制的情形下,信任是人们应对这一困境的必要策略。指出信任不是消极的个人情感,而是积极附带行动纲领和标的的。信任的社会生成主要取决于信任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9.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呈现出以"信任链"与"信任圈"相结合的结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人际信任为主的差序格局特征、"横向"场域结构特征和传递弹性与结构不稳定性特征。社员复杂的信任需求、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程度的信任确认诱导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的形成、实施以及稳定性。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结构,必须大力加强合作社内部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建设、谨慎推进合作社横向与纵向发展、强化合作社内部信任核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失信于民的现象频频出现。根据在旅游活动中扮演角色及功能的差异,旅游活动参与者可划分为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三大群体。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分析,主客体及中介之间及主客体内部存在五种信任关系。影响各群体间信任关系的因素很多,总体说来可以分为旅游者个人因素、旅游中介因素、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市场声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几类。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维护与重建信任关系:(1)媒体要注重舆论导向功能;(2)旅游中介信息公开化;(3)奖惩激励约束与法制手段相结合;(4)社会文化的构建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信任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研究信任和社会学家关于信任的研究使得信任问题才开始受到多学科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和类型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关注信任问题.学者对信任这一概念的理解着重点不同,关于信任的划分多为"二分建构",事实上在他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关于各种信任的分类是相互融汇的. 相似文献
12.
居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信任——兼论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26-31
政治信任是公民与政府闻的一种互动,它涉及公民、政府与特定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众多,我们可以将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层次、社会层次和政府层次.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状况并不理想,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而下降:公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省级政府次之,依此类推,公民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度则最低.在当下的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政府的相关政策,是培育政治信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以往学者大多认为中国社会制度背后的组织通则为亲族原则,并形成了“差序格局”的社会 特征,从而造成了中国低信任度文化的产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但通过历史分析和博弈推演可知 :由于 与印度、欧洲的起始博弈不同,中国人建立了基于同情心原则的人格化信任方式———直接信任,这一信任 方式虽然在真实性、范围和强度上都优于其他信任方式,但由于辅助的非人格化信任的周期性解体与重 建,以及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外部威胁,中国人的直接信任方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说,中国人对不同 对象给予信任的不同顺序与强度是因安全原因才逐渐表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特征更多的是 时间顺序上的,并从时间顺序反映到空间范围上。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任及其影响因素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网络环境中信任缺失问题,阐述了网络信任的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信任中主体意愿、关系人特征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描述比较了研究网络信任的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最后提出了网络信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律作为维护社会信任的主要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法律信任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分析中国传统信任模式下传统信任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结合西方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信任体系建立的必然性及其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2-46
普遍信任取代特殊信任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过于依赖大规模正式制度的引入与建构,由此形成了强国家、弱社会格局。国家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引发了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双重危机。使得社会信任重建被迫在两线作战:一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实现从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的文化转型,建设法治社会,消除宗族、宗派主义的裙带风气。二是适应建设公民社会的要求,实现从政治国家到公民社会的转型,充分发挥自愿社团的活力,并以之制约国家权力。重建社会信任,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8.
任学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6-181
1949年前,“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在我国长期盛行,医患信任得以自然建立并世代传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本位—系统信任”模式逐步成为社会主导信任模式的条件下,医患信任尽管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历史延续和平稳重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家本位—人际信任”模式继续衰落,“国本位—系统信任”模式丧失主导,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社会本位—制度信任”模式又尚未完全形成,医患信任日益遭遇严重困境。新时期,必须促进社会信任模式实现双重过渡,即从情感信任过渡到制度信任,再从制度信任过渡到文化信任,以刚性制度约束和柔性文化滋养之合力破解医患信任困境。 相似文献
19.
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信任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任是用于减少社会交往复杂的机制 ,一般有三种形式 :人际信任、社会角色关系信任和外在制约的市场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它构成该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本文从社会心理层面 ,探讨社会转型时期 ,传统信任机制失衡之原因 ,分析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信任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3):110-115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这一相当复杂而又重要的社会与心理问题,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必然不言而喻。目前学界已经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问题作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理论、观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研究还存在着实地调查与实证研究的缺失、研究视角的单一宏观化、信任内涵理解和界定的偏误、信任机制与路径建构的去交往化等问题。化解这些问题,就研究本身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实证研究、利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就具体理论而言,我们必须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属性为内在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交往过程为基本要求,来理解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信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