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列过 《唐都学刊》2002,18(3):42-44
汉译佛经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解释现身、不但、重担等几个东汉佛经中的词语 ,足可以补正《汉语大词典》等书的某些词条  相似文献   

2.
我校中文系王宣武先生《〈汉语大词典〉拾补》一书 ,1 999年 9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词 360 0余条 ,58万字。分为释义拾补、书证拾补、收词拾补三部分。“书证拾补”又分为“首例时代偏晚”与“末例时代偏早”两部分。书前附有“音序检字表”,便于检索。《汉语大词典》是我国迄今最为完备的一部语文性辞书。但疏漏之处 ,在所难免 ,学者多有补证。《〈汉语大词典〉拾补》一书 ,对现在更好地利用《汉语大词典》以及《汉语大词典》来日的修订 ,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亦为中文系学生、汉语史研究者、词典编纂工作的重要工具书。该书由《…  相似文献   

3.
马丽 《浙江学刊》2012,(2):100-105
当前学术界出版了一系列汉语称谓辞典,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汉语称谓大词典》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在立目、释义、书证等方面的疏失,为称谓词研究和称谓辞典的编纂修订提供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4.
词典的书证不仅能够说明词义和用法,还可以证明义项的客观存在及源流.对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词典来说,丰富、准确、恰当的书证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最大最权威的《汉语大词典》,孤证词条时或可见,极易造成释义、义项、书证等方面的错漏,影响词典质量.  相似文献   

5.
刘显 《社科纵横》2012,(5):91-94
敦煌本《大智度论》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形态,是宝贵的第一手语言材料,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敦煌本《大智度论》对《汉语大词典》书证始见例做了提前,对孤证词条做了增补。  相似文献   

6.
按目前通行的理解,《黔之驴》中的“好事者”是个贬义词,指“喜欢多事的人”,可这样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符。考察“好事者”中的关键语素“事”的意义演变过程,会发现“事”的意义受“物”一词的同化,渐具“物”义,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大,既可指物又可指事的“事”渐有指代性,相当于指示代词“是”,此“好事”即“好是”,指喜欢某种特定对象,《辞源》、《汉语大词典》对“好事”一词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引证有误。据此,《黔之驴》中“好事者”即“好是者”,意思是“喜欢驴这种动物的人”。  相似文献   

7.
西安王君宣武著《〈汉语大词典〉拾补》一书 ,精义迭出 ,多所创获 ,余读其稿本而称善焉。《汉传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为华东五省一市千余专家学者历时十八年集体编纂的一部辉煌巨著 ,它又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一部反映民族语言全貌的语文性工具书 ,发行以来 ,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交口称誉。宣武君深受启沃 ,如对严师 ,亦时时提出一些疏漏不足之处 ,经过将近九年的辛勤考核 ,写成《抬补》一帙 ,他的勇气和毅力 ,是应受到广大学人赞可的。这部书共有三部分 ,收语词三千六百余条 ,分别从释义、书证、收词等方面对《大词典》做了拾遗补阙的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方语言学史为参照,立足于汉语语法学史,认为马建忠及《马氏文通》对于汉语研究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指导、基本方法、系统思想及独立地位,全方位地奠定了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郑燕萍 《学术交流》2007,(4):162-165
《型世言》中的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型世言》中的语言事实说明,不同的共时平面,程度副词的组合功能是不一样的。程度副词主要修饰谓语,做状语是它普遍的、经常的用法。还有一些可以做补语,其中共有“极、之极、甚、异常、不胜”5个程度副词。《型世言》中有少数程度副词如“极、更、越、一发、何等”有时可以异位位于整个谓语结构前,而不紧附在它所修饰的词语前。异位不只是为了使程度副词在行文中显得突出,同时也为了加强语气。《型世言》中程度副词的这种用法和近代汉语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成分之间可以不加结构助词的语法规律是一致的。重视这些语法现象并把它们之间的不同揭示出来,对近代汉语程度副词以及整个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词札记     
语词札记王宣武挨查《汉语大词典》①(以下简称《大词典》)列“逐户盘查”一个义项。按:“挨查”尚有“翻检,逐个儿查找”一义。明周履靖《锦笺记·传私》②:“俏步庭阶,怕损苔花,笑重门扃销空加………启芸窗,翻简,谩挨查。今日幸值梅公子出去,且与舅舅取得匙钥...  相似文献   

11.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2,28(2):19-24
汉字单音,易于对偶,因而我国古代文章注重骈偶之美,敦煌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字的骈偶之美,郑振铎、姜书阁等先生曾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文章结合民族心理、时代风气、佛教文化、敦煌纸张匮乏等因素,探讨了敦煌文讲求骈偶的多种渊源,并从对偶、平仄、句法、数典隶事等方面探索其骈偶之美的具体表现。敦煌文作品起于魏晋南北朝,以至晚唐五代,几乎与骈文发展的历史兴衰同步,随着骈俪之文的衰微,也导致了它自身发展的不景气。但敦煌文崇尚骈偶之美的创作形式,对宋代乃至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以后,骈俪之文别为一体,号为四六文,而其中"上梁文"一体,最早的作品则始见于敦煌文中,而后繁荣于宋代。  相似文献   

12.
沈文凡  王慷 《阅江学刊》2013,(3):122-127
宋代咏史词成为与咏史诗分庭抗礼的一种体裁。范仲淹开北宋怀古咏史词的先声,苏轼、王安石雄居于前,柳永用慢词写怀古题材,贺铸、周邦彦为北宋的怀古咏史词画上了句号。辛弃疾把怀古咏史词推到高峰,金陵怀古、赤壁怀古、京口怀古是南宋怀古词之大宗。金代的怀古咏史的巨擘为元好问。元代以写怀古词而著名的作家前数白朴,后推萨都剌。明代杨慎、吴易、夏完淳咏史词抒发对故国的沉重咏叹。清朝吴伟业、陈维崧、曹贞吉、纳兰性德等人的创作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张法 《阅江学刊》2010,(4):121-130
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辞典》《新哲学辞典》《辩证唯物论辞典》《最新哲学辞典》等四本中文哲学辞典,勾勒了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过程,同时,也代表了西方哲学和苏俄哲学的两种方向,从时间和逻辑的统一上,似可说,从《哲学辞典》到《辩证法唯物论辞典》,代表了从西方到苏俄的转向,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简化和规范化;从《辩证法唯物论辞典》到《新哲学辞典》《最新哲学辞典》,呈现了在基本转向后苏俄语汇自身的简化和规范的规律,进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哲学在语汇体系上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卢晓辉 《阅江学刊》2014,(6):129-134
祝寿词的兴盛是南宋词坛的重要现象。祝寿词的繁荣与南宋的生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直至南宋,生日方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的重要节日,流行于南宋各社会阶层。渗入政治因素的生日风俗,对于寿词创作的内容、主题及情感基调有着直接影响。同时,生日风俗的娱乐性与词的娱情性相结合,也促进了寿词创作的兴盛。  相似文献   

15.
冯利华  李双兵 《唐都学刊》2006,22(3):149-153
《上清经》是东晋中叶继《灵宝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东晋末至刘宋时期开始在江东广泛传播。目前学术界从语言的角度对道教经典进行研究的甚少。文章从词汇史的角度结合中古词汇的特点,就古上清经中的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如“巾、建、格、夜”等作了具体考释,并从常用词研究的角度,对道书中的出现的常用词“巾、建”(著、戴)作了数据统计,说明道教经典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兴波  孟伟 《唐都学刊》2005,21(3):86-88
苏轼对中国诗歌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苏轼的书法艺术观中核心思想是尚"意",书法中真正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情感、个人气质、学问才识,着力突出书法中蕴含的内在精神.他完成了对唐人尚"法"思想的反叛,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观,开辟了宋书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7.
张文勇 《唐都学刊》2009,25(3):91-94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宋代司法审判影响很深,主要表现在审判中注重情理法相结合、允许亲族相讼、“鞫谳分司”的司法机构设置、注意保护弱者的权益、重视教育说服和息讼等五个方面。和谐思想是宋代司法的一个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5,21(6):93-97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萌生期,明代为展开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寻源溯流性、分析比较性、正变导引性三个方面。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映现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09,25(2):32-35
刘宋至北宋之前,是《后汉书》接受传播的第一座高峰;北宋至明代之前。《后汉书》的影响传播有所下降;明清时期,是《后汉书》研究的第二座高峰,也是黄金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汉书》研究进入全面系统阶段。  相似文献   

20.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7,23(1):118-123
宋以降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政教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二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阐说;三是对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宋以降诗学批评中的政教之论,一方面展开、充实和完善了宋前诗学政教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诗学政教之论有所反思、有所消弥,两方面相辅相成,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政教之论的对立统一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