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基于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应着力于企业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创新,具体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以政府为创新主体的环境创新.通过民营科技企业和政府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双重主体的创新模式,促进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与科技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杠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内生联系。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对长株潭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内生驱动器,加快构建长株潭一体经济快速增长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增强聚集效应、创造科技创新扩散机制是长株潭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多元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创新,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将成为促进无锡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曾以"苏南模式"闻名的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继续保持无锡市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举措.完善政策体系和建立投资风险基金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必须依靠区域创新,建设民营科技园区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途径,当前加快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民营科技园的定位,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以民营为特色、科技为先导的基本方向,多渠道多模式地创建民营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仍较弱,应通过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元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措施,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使用SPSS软件对天津市18个区县及其开发区、保税区的民营科技企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年末资产总额、总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金、技术开发经费指标分类做了聚类分析,对天津市民营科技企业的集群现状,对企业集群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企业的集群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指科技创新主体为实现科技创新而在某个区域生成的一种相互反应的网络系统。企业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其他主体应该为企业主体服务,这需要一整套制度建设。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有自主创新模式、产业政策模式和政府创新模式三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时,应基于本地的资源结构,慎重选择适当技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建立有利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常州的产业集群的创新,培育集群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要重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作用,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域研发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逐渐取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产业趋向集中,创新能力强等特征。借助武汉的区位及科技资源等优势,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科技特色,加强制度创新,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环境,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沿海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已经形成中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领跑者现象。沿海地区崛起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高技术、高增益、高损失为特征的风险产业将逐渐占据现代产业的主导地位。沿海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掌握的工艺创新信息和处理手段还不足以形成规模和有序的动力机制或良性的激励闭环,推动沿海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沿海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基本制度在形式上接近中国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走在制度创新前列。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区域经济和能源产业之间发展的协调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刻画经济系统和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用夹角余弦相似性度量方式来刻画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构建了基于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的协调度函数,并建立一个动态的协调度发展模型。该模型由指标选取、数据标准化和协调度函数三部分组成。同时,就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和能源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语言能力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知识生产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故语言能力的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配的语言能力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解决好单一性与多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同质化与去同质化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需要围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在语言政策、人才培养、语言产业、语言服务、媒介语言等多方面积极建设,以实现语言能力要素禀赋聚合,构建和完善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能力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语言能力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知识生产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故语言能力的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配的语言能力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解决好单一性与多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同质化与去同质化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需要围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在语言政策、人才培养、语言产业、语言服务、媒介语言等多方面积极建设,以实现语言能力要素禀赋聚合,构建和完善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能力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经济区域内的集聚和扩散动态趋向,对加强经济要素流动的引导,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中心-边缘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运动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集聚还处在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应加强整体性的规划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分析金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就全国而言,金融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都能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正向的冲击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在发达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有正有负,而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冲击一直处于正向的稳定状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技术创新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非常微弱。应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整个北仑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定位为“以港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宁波乃至华东地区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而北仑区则作为“港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发展目标为2005年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五方面突破推动“三外”工作;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城镇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发展新兴三产。  相似文献   

17.
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同时所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可以从金融之于经济的影响角度加以分析。在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水平上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配合程度常常偏离最优形态,出现金融过度或金融不足的状况。据此构建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是金融体系不能与相应的经济增长水平配合。因此,从金融层面入手是破解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指标,构建出综合定量描述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格局的模型。据此,将区域经济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四种类型,并指出市场竞争态的转移规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波动型、衰退型四种模式。以发展的观点对区域经济市场的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此外,应用这一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2004年的经济发展竞争态进行定量评价,并对1997—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依据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变量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人力资本的跨部门、跨区域流动,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人力资本的区域流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我们应该提倡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因此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研究极其重要。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建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通过Vensim软件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仿真分析,给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动力关系,为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