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我认为除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两个规律之外,还有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一规律。本文可以说是我写的《对经济基础“中介”论的探讨》的续篇。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创造性地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创造性地运用政党和群众相互关系的原理 ,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起决定作用。”我国过去的许多哲学著作是这样写的,一些哲学教师在课堂上也是这样讲的,前不久,有些批判“四人帮”的“上层建筑决定论”的文章,仍说“四人帮”是把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歪曲、篡改成了在任何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能起决定作用。直到目前为止,有些同志仍然坚持这个哲学命题。他们的理由是:第一、有时候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十分巨大,用“反作用”这个概念不足以说明,只有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才能说明;第  相似文献   

4.
“文艺中介”说,这是文艺理论研究中颇具影响的观点。迄今,不少文艺论著在论及文艺的功能时,仍然承袭着这一观点。认为一定的文学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必定要通过政治等‘中介’因素来实现”,并断定“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1907年,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中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关系,概括为一个“五项式”:(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  相似文献   

6.
李秀林等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十一章有一段论述:“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对抗是容易理解的。可是,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何以会产生根本性的,对抗性的矛盾呢?”(见该教科书第306页)该书不仅肯定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对抗性的矛盾,而且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加以论证。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腐朽没落阶段之后,同一性质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具有根本的、对抗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刘邦初定西汉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确定实施黄老无为政治,促使文景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得以恢复乃至走向繁荣。由此而引起国内藩王强大,北方匈奴屡犯边境,直接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成功地内削诸藩,外抗匈奴。但因而连年用兵,耗尽民力,人口减半,生产力又再遭到破坏,汉武帝命他的大臣卫青辅助汉昭帝复行无为政治,使得西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地得到化解,社会繁荣时期延续百多年,及至汉宣帝时期。本文用这段史实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现代社会分工与协作的有机整体系统,它们彼此之间不应该是矛盾对立加虚假统一的社会关系,而应是彼此协调运作与通顺和谐并真实统一的社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本义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意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观察社会现象,理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预见社会未来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成为两种历史观争论的一个焦点。 按照通常的理解,社会形态就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个提法最早见于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39年版),其中这样写道:社会形态指“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我国1961年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也采用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基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毛主席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根源。学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理论,是指导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光辉文献。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年前,毛主席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中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从而揭穿了武训的投降主义实质。在农民革命史上,一切投降派都是封建经济基础的忠实维护者。在当前开展的对《水浒》的评论中,我们要从毛主席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掌握思想武器,联系武训,深入剖析宋江的投降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3.
上层建筑的效力是一定上层建筑对它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所能达到的控制力量。它的大小幅度 ,是一种社会形态保持自己特定“质”的数量界限 ,即社会形态的“度”。一定上层建筑效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有 :经济基础的雄厚程度、政权体系的完善与灵活程度、政治法律制度的优越和进步程度、意识形态的先进程度及掌握人心的程度 ,并且有人民群众对上层建筑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增强上层建筑的效力 ,就是要优化决定它的诸多因素 ,有效整合它们的结合方式 ,提高上层建筑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和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坚决贯彻执行这个《决定》,必将有利于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领导作用和工业对农业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矛盾构成。这三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必然适应上层建筑(主要指文化上层建筑)状况的规律。这三对矛盾和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7.
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的重大突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市场经济的确定,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以它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这个基础。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遵循市场…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通常被理解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在《历史运动层次和历史比较研究的层次》(下面简称《层次》)等文章中,庞卓恒先生说这个理解不够全面。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唯物史观是从一个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而上述理解没有包含那个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体关系而言,内涵是明白清晰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是指竖立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的总体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对二者如是关系的确认又依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用来分析研究文艺的社会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当前文艺理论界急需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不久之前,朱光潜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1979年第1期《华中师院学报》,全文内容已写入《西方美学史》再版“序论”),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朱先生说马克思讲的上层建筑是不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恩格斯只在“较早的著作”中,“偶尔让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唯有斯大林“最明确”地指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甚至“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划起等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