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号全 《职业》2011,(28):32-33
“你们这儿要人吗?”我回答:“我们不需要人。要人才!”这话虽然有点不好听,但是句大实话,张号全老师的《抢占就业高地》。告诉你怎样成为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人,这是第一本深度跨越高校与职场的生存指南;这是一本人生规划的实用工具书。  相似文献   

2.
图书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发展,要求出版编辑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能的、成熟的策划编辑。这是时代的要求、市场的要求,也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成为一名当代出版业需求的、合格的策划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专程来访,公私兼顾:一是跟我商谈一本书的再版事宜,二是顺便到我的家乡看看。我与这位编辑有过几年的合作,也有了几年的相知。落座后,编辑先生首先送我几本最近由他编辑出版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他说这几本书文笔不错,你肯定会  相似文献   

4.
人生与交际     
郭良原,1955隼生,湖北天门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编辑、记者、主编。现为《深圳周刊》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诗集《男中音》、《泅渡者》,编选。主编。参编各类书籍十余种出版我曾在1992年编了一套“妙语互赠”丛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一本就是《交际妙语互赠》。《交际妙语互赠》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名人关于交际的言谈,即所谓名言。至今我还记得书中诸如“真正的朋友应该让人像对母亲那样的信赖”、“只有当一个朋友才能得到一个…  相似文献   

5.
读编有约     
尤拉 《现代交际》2007,(2):71-71
尊敬的各位编辑老师,大家好!很开心能有这样交流的机会。自从去年结识《现代交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确切地说,它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好朋友。由于本人患有先天性手足多汗症,与别人交往时,总是缺乏勇气,担心别人发现,嫌弃我。每当这时《现代交际》的声音就会出现在我的耳旁,它说这没什么,只要你拿出一点自信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部真正重要的著作。我说它是1980年阿拉伯国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一点儿也不过份。”这是埃及著名政论家拉·尼卡什在著文介绍这部著作时开头说的几句话。接着他又写道:“尽管这部著作的出版是无声无息的,作者在书  相似文献   

7.
你必须懂得协调作战,带动、组织、融入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成就。所谓重剑无锋,优秀的个人往往如此。2004年,我大学毕业,到这家国内知名的日化公司的长春分公司应聘。当天,负责面试的恰巧是这家分公司的申总。看完我发表过的一大摞作品,申总留下了我。第二周正式报到,我被分到内刊部。内刊部,顾名思义是做一份内部发行的报纸,取名《风采》。编辑部主任姓荣,编辑有两男两女,年龄都在35岁以上。我翻看了一下报纸,让我吃惊的是,它根本不像一家现代大企业的读物,版面呆板,内容枯燥。于是,我花了一个  相似文献   

8.
将自己二十多年的绿色经历,甚至风风雨雨的一生浓缩在一本书中;170多位各界人士参与评点,群英荟萃,各抒所长,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环保心声;十二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内容丰富,图片多,档次高,但它不是有钱人书架上的装饰品,而应该成为千千万万个读者的精神力量。这是著名环保专家唐锡阳先生新近奉献出的《错,错,错》一书的四大亮点。《错,错,错》一书是中国的《寂静的春天》,她已入编中国绿色经济系列丛书,将为推进中国绿色经济联盟工程添加一部上乘的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本书,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穿梭外交中也要随身携带它,让美国“梦八”队北京奥运前夕人手一册,让很多人在社区图书馆一直排着队等着阅读它,这本书就是《后美国世界》。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它让我读到了大国崛起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误诊     
丁滨 《中外书摘》2000,(5):26-27
一种疾病的误诊,一个病人的误诊,不单纯是医生的技术水平问题和职业道德、工作责任的问题,它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高科技误诊也是原因之一。本书作者是《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的编辑,她力图通过本书揭开误诊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买书不为阅读只为观赏的,恐怕只有两种人,要么是附庸风雅的暴发户,要么是家境殷实的藏书家。这两种人我都不是,却也有过一番类似的经历。汉译《埃及古代史》不过10万字,买回一两年至今尚未读毕,可它又是我从书架上取出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不时拿在手中把玩欣赏。对一本书产生这样的“感情”,在我是从未有过的。当时在旧书摊上发现它后的喜悦,仿佛现在还能感觉到。  相似文献   

12.
离《菊与刀》出版已经59年了,离它被译成中文也15年了,但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着。书本身当然写得不错,本尼迪克特就是依借这本书,开启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类型理论”的新天地。然而,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谓“科学”性,使得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时,被引入其中而忘了跳出来看了。《菊与刀》是一度流行日本学界的“日本人论”(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的滥觞,不过,就笔者看来,“某某民族具有某某特质”这类“特质说”,从逻辑类型上讲是很难获得实证支持的。因为“某某民族有之”这一论断其实是排他性的,它潜藏了另一个否定形式的全称判断:“其他一切民族均无之。”证实前一论断或许不难,但证实后一论断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证伪它却不难)。  相似文献   

13.
庞国翔 《当代老年》2011,(11):31-32
张西洛曾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办公厅副主任,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力挺“情歌王子”王洛宾的事却鲜为人知。不要认为地下革命斗争全都是血雨腥风中的秘密接头和联络,也不要认为每个地下党员都是板着面孔死死睁着一双警惕的大眼。其实,我们的地下党员也很有浪漫的情调,也爱唱情歌。这不,江津的地下党就出版了王洛宾的情歌选集。这是王洛宾出版的第一部情歌歌曲。应该说,江津地下党是最早热捧和力挺“情歌王子”王洛宾的。  相似文献   

14.
买书不为阅读只为观赏的,恐怕只有两种人,要么是附庸风雅的暴发户,要么是家境殷实的藏书家.这两种人我都不是,却也有过一番类似的经历.汉译<埃及古代史>不过10万字,买回一两年至今尚未读毕,可它又是我从书架上取出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不时拿在手中把玩欣赏.对一本书产生这样的"感情",在我是从未有过的.当时在旧书摊上发现它后的喜悦,仿佛现在还能感觉到.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1996,(6)
夫妻共同立的遗嘱为何不予公证?编辑同志:我和老伴都是离休教师,离休后一同写作出版了两本书,得稿酬近两万元。考虑到子女较多,为避免在遗产继承上的纠纷,我们老两口共同立了一份遗嘱。可当我们把遗嘱拿去公证时,公证员却不予公证,说这不符合规定。请问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曾文虎 《老年人》2011,(4):22-22
前些年,一本名叫《光明之旅》的回忆录受到中国水电第八工程局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赞扬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早在2001年,为了纪念水电八局成立50周年,局党委经过研究,决定编辑一本回忆录,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7.
当从报上看到王东华对母亲的十大批判时,我并没有把这个外地的大学老师看得有多么了不起。因为类似的研究人员不少,他们一年一年地互相交流着论文,也未见产生什么效应。我以为他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2002年10月,在北京的一个小区我见到了王东华,他是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极其热情地向我讲述着他的事业……然后.我向他借阅了他1999年出版的80万字的《发现母亲》。连续一个多星期,每一个晚上和不坐班的白天,我都在不间断地痴迷地读着这本书。那些极有震撼力的语言和颠覆性的批判意识深深地征服了我——"母亲"一词竟然有了它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内涵,和通过改变人从而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书讯     
《城市》1989,(1)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编辑的《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现已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市政府顾问、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会长毛昌五同志为本书写了前言。这是我市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世界》2013,(12):61-61
很少有一本书会在出版发行了69年后,仍能对读者产生着诱惑。而《毛泽东选集》自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第一部到现在,仍是很多人的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20.
我面前放着两本《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一本是1994年的版本,一本是1999年的增修版,作者均是李天明。原版书上给我签名的是作者本人,增修版书上给我签名的却是他的夫人张敬知。1994年12月,我要到美国去工作。赴任前,我去离休在家的外交部礼宾司老领导李天明的家,既是问候,又是辞行。那天,我们都很高兴。李老告诉我,他在写点东西,已出版了一本书。说着,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递给我,书名叫《现代国际礼仪知识》。我在礼宾司工作多年,出于职业敏感,一看到这本书,就被吸引住了。他提笔写上赠语,签名后送给了我。我知道李天明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