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建立包括总供给、总需求、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方程在内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在物价稳定目标下面临不同冲击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尽管在货币需求冲击下,利率中介目标优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但由于利率目标的局限性,中国将来不宜采取单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而宜采取以利率为操作目标,以通货膨胀目标为“名义锚”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2.
动态判断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利于规范影子银行发展,有效防控金融性风险。本文通过构建TVP-VAR-SV模型,从货币政策的三类中介目标(广义货币量、信贷规模和利率)实时捕捉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两步传导中的时变特征,对比了不同货币传导渠道下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1)影子银行与三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很强的同期相关性,对实体经济和通胀的波动影响滞后大约2期左右;(2)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对货币供应量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降低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从而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3)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具有时变影响,这种双传导效应一方面抑制了信贷规模的扩张,有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通胀的预期。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我国2000年1月-2014年12月的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月度数据,利用频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交互影响,发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在不同的频段对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具有不同预测作用,同时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会在不同频段影响货币发行量。本研究旨在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金融因素对期铜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VEC模型和EGARCH模型实证研究金融因素和沪铜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传导分析结果显示:汇率、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过不同的传导方式对期铜价格产生影响,在短期内各变量的变动均会使得期铜价格产生较明显的波动;而从长期来看,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冲击效果会逐渐消失,但货币供给量的冲击效果具有很长的持续性。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和信息冲击曲线得出,期铜价格波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汇储备的变动,并且金融因素对期铜价格波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13年季度数据,构建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R)、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人民币贷款余额(LOAN)组成的五变量SVAR模型,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三个中介目标中,信贷冲击对我国产出波动的影响最大,货币供应量冲击对我国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VAR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运用VAR模型计量方法对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货币供给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有效影响时期为9个季度,其影响程度于滞后第5期达到峰值。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主要探讨货币投放、需求利率弹性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对通货膨胀变化的临界点给出了参数化界面,指出货币投放量扩大并不必然导致价格波动.而只有当货币增长率与实际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的乘积发生变化时,价格才会出现明显变化,并利用中美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最后得出政策性评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探寻目前利率传导机制效果弱化的原因很有必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步阶段,央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无法使利率大幅度下降,且由于银行贷款供给和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以及我国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对利率不敏感这两个因素,使得利率下降未必会引起实际投资和消费提高,所以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应较低。  相似文献   

9.
货币错配风险是汇率风险的另一种表述,着力从稳定性的角度探讨汇率波动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问题的形成是内外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严重货币错配的形成使金融稳定运行如履薄冰,并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汇率制度选择的困境。我国主要表现为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货币错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风险。  相似文献   

10.
此次我国总需求不足的根源虽在于实体经济 ,但增加货币供给量对剌激需求有着积极意义。然而 ,我国经济金融结构的不对称以及货币传导机制上的问题 ,使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影响货币汇率波动的因素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政府干预及其它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及我国货币政策的长远目标 ,在入世后的一段时期内 ,除非十分特殊的原因 ,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坚挺状态。  相似文献   

12.
针对货币政策如何对宏观杠杆率作出反应的问题,构建福利损失函数、动态IS-NK-Phillips曲线和自然利率内生决定方程所刻画的宏观经济约束环境,求解引入宏观杠杆率的最优利率和数量规则,并基于中国1996~2020年的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采用GMM方法和State-Space方法分别估计固定参数和时变参数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发现,中国最优利率规则和数量规则均具有显著盯住宏观杠杆的政策取向,且最优利率政策操作相比最优数量政策更具主动性; 最优利率规则促增长同时宏观杠杆率较为稳定,而最优数量规则熨平经济波动同时容易引发宏观杠杆率大幅波动; 面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央行更加注重稳增长的同时包容温和通胀和适度杠杆。央行应对宏观杠杆率予以关注,发挥利率政策促增长的同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进一步拓宽优化中国利率政策框架,延伸名义利率调控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和宏观杠杆的宽度,由不稳定规则转变为稳定规则,增强利率政策对宏观杠杆目标的调节功效,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具有名义粘性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前瞻型与后顾型货币政策规则的经济影响.目的是考察在"新常态"时期,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外生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的大小,从而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健性与有效性进行检验.本文利用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在三种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对各个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前瞻型货币政策规则在熨平利率波动与通胀波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能够自动平稳外生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不过,在产出方面,前瞻型与后顾型货币政策规则具有同样效应.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中存在着相当规模的货币受套利动机驱使在金融市场中空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形态配置于实体与虚拟之间,这意味着对传统货币经济学框架的认知,特别是对货币循环运行机制需要重新梳理和探讨。真实的货币循环不是单纯基于实体构建的货币-商品循环机制,而是货币-商品交易与货币-货币交易的叠加机制。为考察这一叠加机制的作用机理,围绕纯货币-商品交易到叠加货币-货币交易的运行机制,设定套利激励下各主体的最优选择,基于家庭、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构建纯货币-商品交易的DSGE模型,模拟M2冲击对产出、通货膨胀以及金融业实际利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叠加货币-货币交易机制、异质性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模拟M2冲击、抵质押率冲击、社会融资需求冲击与技术冲击对产出、通货膨胀、资产价格、金融业实际利润以及名义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纯货币-商品交易而言,货币-货币交易的叠加显著降低了M2对产出的刺激,并引发“脱实向虚”;抵质押机制的引入加剧了“脱实向虚”;刺激社会融资需求与技术改进则可以缓解“脱实向虚”。由此,未来我国应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刺激社会融资需求、技术改进的政策搭配使用,以更好缓解“脱实向虚”,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价格粘性下,包含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数量模型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均揭示了股票价格先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动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月度统计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股票价格、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基于S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明,股票价格的冲击和广义货币(m2)的冲击是我国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动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对实际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率在20%左右,而货币供给的冲击对股价波动的贡献率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的冲击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冲击.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应该高度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并及时对其波动作出适度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近期内,依然存在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以及扩张(或紧缩)的力度.在通货收缩时期,如果只有货币数量扩张,而没有鼓励公共或私人投资的配套政策,或者数量扩张的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下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的波动除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总供给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经历从总供给能力不足向总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经济转型,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汇率和实际国民收入四个变量,建立SVAR(3)模型以检验1995-2008年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样本期间相关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后发现:样本期间货币供给调整的短期效应远高于长期效应,实际利率对真实汇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很低(对产出有负影响),实际汇率对实际产出有负影响。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适当放开汇率波动的幅度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国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是一定统计技术的结果,由于经济结构和货币计量单位不同,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增长率是没有直接的可比性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代表经济总量、福利水平和国际相对竞争力的变化,它所代表的只是该国的资本收益率。在市场经济,实际量值既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名义量值。不同国家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是总量的差距,而主要是一定生产关系下以信息垄断为基础的技术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