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人40年代流亡南洋时期的创作,表明巴人堪称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印尼华文文学的先驱.剧作《五祖庙》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它集中塑造的五位华工,是反帝的爱国华侨的英雄群雕.“海外见闻”8篇小说构成了集束型小说.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诗人不断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汲取营养,与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如意境、意象。比兴等)相结合,扩大了海外华文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在中西诗艺相通的基础上,海外华文诗歌表现了向中国诗学传统回归且与西方现代诗学精华融合贯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旅美宁波籍女作家应文婵以其独特的散文、小说、诗文等作品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文章就应文婵的创作按作品体裁作一整体观照,从而论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美华文学表现华人移民的生存流程圈(餐馆意象——洗衣店氛围——大学生涯——商场或公司风波)之外还可以尝试新题材的开拓。大陆直接到美国的新移民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曲折赴美的移民之间的一些差异,导致"第三国"类型海外华文自我意识的觉醒。海外华文文学播散方向有三:地域的播散,文化对立与渗透融合,文学文体的演变与更新。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有报纸副刊、个人专集或合集、校园文学社或文学团体内部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发表作品等四种类型。华人作者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做新的探索之外,涌现出跨文体实验作品。  相似文献   

5.
评王春煜的《尤今评传》周伟民海外华文文学是引人瞩目的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对海外华文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的研究,是我们文学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以大陆来说,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也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但由于资...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小说天生处于中西两种文学传统之中。对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小说的互文研究发现,关注文学性、叩问人类命运和追寻理想是贯穿其小说的主题。张翎独特、深刻的思考使其作品超越了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的局限,因而具有了普世情怀;张翎作品也不再仅限于"移民文学"的标签,而具有了世界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凡是有太阳的地方便有华人。在三千万海外华人中活跃着一支女作家队伍,她们长期散居在海外许多国家,遍及美、欧、澳及亚洲,其中以美洲及东南亚地区比较集中。她们人数众多,才华横溢,作品丰盈,色彩斑烂,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更好地联络感情,交流写作经验,促进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以陈若喷、于梨华等人为首,于1987年发起成立一个海外华文女作家的民间、非政治性组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9年7月在美国加州相克莱召开了第一届海外华文女作家会议,到会代表有20多人,组织名称为“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如今已成功地召…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出发,以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湖北籍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来源。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地理记忆与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时间叙述;地理感知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意识;地理思维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空间建构;时间和空间距离与海外华文作家艺术构想之间的联系。海外华文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与作家的地理来源、地理记忆有很大的关系,浪漫主义思潮与古老的楚地、楚文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极大地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为我们反思海外华文教材的编辑出版提供了新契机。作为海外华文教育重要支撑,华文教材的编写水平决定着华文教育的质量。华文教材编写中的语料选材是实现教育目标、形成教材特色的重要因素。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对国内出版的华文教材在语料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华文教材编写的可行性建议,即在华文教材的语料选择上实施经典性策略、文明互鉴策略及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运用图式理论和意象图式探讨矿冶文学的代表作《r古巷道》在语篇理解上的功用,旨在为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研究黄石矿冶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运用文学语篇构思因式和意象因式来分析小说,可以探索作者生成语篇的认知过程,了解小说情节的整合组接方式,分析读者理解语篇的认知过程,帮助读者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蕴含的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谭恩美作品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的特殊性必定会使中国读者在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谭恩美作品的两大意象——“母亲”与“食物”的翻译,期望能获得满意的读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的《叻报》小说,尚属海外华文小说的起步阶段,但南洋特色已露端倪,体现出传统和新变交错混杂的过渡性特征.其小说观念既保守又有改良的愿望,并奇特地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非对称性诉求.《叻报》小说对“新小说”的疏离、较浓的狭邪色彩以及对华工苦难生活的描绘等等,都是异于彼时中国小说的南洋品格.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异国形象",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文作家在书写"异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视角。陈河作为海外华文作家的优秀代表,其小说《沙捞越战事》站在"他者"的角度,以历史记忆的独特方式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全新阐释,对投射中国新一代移民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美华作家所写的作品就整体而言属于“阳春白雪型”,代表着海外华文文学的最高水准,领导着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潮流,其中的佼佼者,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时代风雷的足音和外来文化的潮声。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批评家评论《祝福》时仅作人物分析,没有注意到对小说文本提供的意象的研究,所以本文做意象批评。小说中以雪的意象隐喻祥林嫂的清白无辜、处境艰难、留恋人间、并表示对她的挽悼;以四叔为理学的意象,揭示理学为代表的伦理政治制度是祥林嫂悲剧的始作俑者;以鬼神界的意象揭示神道设教的精神奴役,是伦理政治制度的帮凶。这三组意象构织出一幅中国封建末世的画面,作为祥林嫂形象立足的根基,深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题。这篇小说证明了鲁迅不仅凭才气编故事,更是以渊博的学问著文章,所以他的作品才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其作品和精神不但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 2 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华文文学的滥觞过程中 ,也充分体现了他无可替代的影响与作用。直到战前 ,乃至当代 ,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并延续着。这一点 ,对于我们分析、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发展及其与中国 2 0世纪文学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评《海外华文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第一部正式以《海外华文文学史》命名的学术著作。以前虽然也有同类书出版,但大多以“概观”、“初编”、“现状”命名。这次作者去掉了1993年出版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末尾二字。从“初编”到“正编”,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中跋涉前进的足迹。汕头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研究群体。他们与别的研究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全方位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独树一帜。由陈贤茂主编,吴奕锜、陈剑晖任副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史》,是一部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之大成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世界各地华文作家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世界的华文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文文学走向世界是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大奇观。因国情不同,海外华文文学已形成相当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主要表现有二:从创作主体看,儒商化和学者化分野已经颇为明朗;从创作成果看,在作品内容与表现手法上都与中国本土文学有明显不同。随着创作的发展,有关组织与活动亦有较大的发展。可以预期:华文文学走向世界不但给华文文学为人类作出新贡献提供了更大可能,而且为东方文化积极参与全人类文明进程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三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的具体分析,提出并阐述了沃尔芙选择一个超脱现实的或者介于实在与虚无之间的意象作为支撑点,建构作品整体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