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庶人"考论     
在秦汉时期的国家制定法中,"庶人"是介于"公卒、士伍"和"司寇、隐官"之间的表示阶等身份的概念.庶人在经济和定罪量刑方面享有与公卒、士伍同等的权利,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庶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庶人"身份可以因出生或者刑徒、收人、奴婢通过赎、免、赦等方式获得.庶人中的成年男子通过傅籍取得士伍以上的身份;已婚女子因"比夫爵"也脱离庶人身份.如果说西周时期庶人曾经大量存在以至于构成一个所谓的"平民"阶层的话,至于泰汉时期,由于推行普遍傅籍制度,庶人已经成为一种过渡性身份,不再构成一个阶层.  相似文献   

2.
从位格伦理的视角分析,人类基因表彰了一个潜在的具有完全道德意义和法律权利的具体位格,因此成为位格人的自然基础并具有尊严价值.在主体客体化的背景下,在现有法学理论和法律技术框架下,可以把人类基因法律地位归于特殊人格财产.但不能忘记人类基因的首要属性是人格,其次才是其物化后适用不可让渡规则的财产属性.  相似文献   

3.
邱格屏 《中州学刊》2008,8(3):68-73
人类基因是一种高价值、高风险,具有物质和信息双重属性的物品,其权利主体的确定异常复杂.就现有情况分析,关于人类基因主要存在四种权利主体象征性的集体所有者--全人类;法律上的集体所有者--国家和地方政府;资源提供者--个人、家族和社区;资源利用者--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进步,个人的基因隐私不断地被侵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人类基因资源被窃事件,不仅导致我国人类基因资源的大量流失,而且严重侵犯了我国人民的基因隐私利益。当代民法应明确用基因隐私权的权利形式保护基因隐私,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突破人格权专属性太强,难以与主体分离的传统理论,由法律直接授权权利人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其基因隐私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法治社会"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与"法"的密切结合是建设当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治国的有效手段,"德"与"法"只有处在恰当的相互关系下才能够实现二者正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会出现相互力量的抵消与排斥.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德与法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结合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萍 《东南学术》2002,(6):88-92
中国"入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民族经济的保护,相反,"入世"以后,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民族经济的整体性保护.具体来说,从宏观上,运用宏观资源战略对民族经济进行战略性保护.从产业层面上,运用政策性手段对民族经济进行策略性保护.从企业层面上看,要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框架,对民族经济进行战术性保护.  相似文献   

7.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费孝通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了费先生的"人文资源"思想,而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对西北地区人文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在当今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领域里,在中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甚至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都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表明,个体化基础上的灌溉方式无法将大江大河的水引入农田,"不合作"所带来的农业风险并不亚于旱灾.乡村干部缺乏治理资源,村庄缺乏内在约束力,包括水利在内的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剧增.要使"减负"真正成为"增收",尚需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而非抽象的"国家退出"所能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存在一种现象,许多彝族民众愿意将他们的纠纷交给被称为"德古"的人进行调解,而"德古"调解所依据的是他们的习惯法.习惯法来源于彝族民族生活,有着国家法不可比拟的力量.所以,善待习惯法是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0.
人类基因包含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属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商业价值。人类基因权利仍然处于向法定权利发展的初步阶段,但其应具有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质。对人类基因的权利分配涉及多方角色。全人类是人类基因的象征性所有者,国家是实际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基因材料提供者与使用者则分别享有自身的权利范围。利益的分配应在尊重人格、造福人类的基础上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1.
遗传资源及与其相关的传统知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物海盗"现象严重损害了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国家经济主权是对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的国际法依据之一,对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进行保护也是承认国家经济主权的必然结论.在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上否认或不当限制国家经济主权会加重"生物海盗"现象,从而不仅损害资源国的国家利益,也会损害原住民和本土社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和保护,加强草原、森林、河流、湿地、湖泊、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1]以上一系列论述体现了当前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切关注,这其中也包含湿地生态.对于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大庆市来说,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不仅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也将助力大庆打造"油城"到"游城"的亮丽生态名片.从法治视角出发,分析大庆湿地对城市发展重要意义,总结我市湿地保护面临的法治问题,探求法治举措,为大庆市湿地保护提供更为全面、具体、完善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3.
应战"入世":文化的资本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孱弱的文化产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知识产权难以受到现有法律保护.所谓"知识经济"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为基本特征的"人文经济".应通过对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产业)的自主开发.西部广大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却很有可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优势,开发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人文经济.  相似文献   

14.
蓬勃发展的人类基因工程和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医学和商业价值.如何在法律上对其进行界定,需要对人类基因资源的特殊性做一分析.人类基因资源同样具有财产权的属性,同时还具有研究集体对比性、资源稀缺性等,对社会效果来说,具有双刃剑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这种美的理想对中国的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戴黍 《江淮论坛》2005,(5):115-118
<淮南子>所论的"因"主要有四重涵义其一,"因自然以理事"之随顺、利用义;其二,"因材质而用众"之凭借、因乘义;其三,"因民性制礼节"之根据、依托义;其四,"因风俗行教化"之承袭、发展义.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从邱兴华案切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学界稳居支配地位的"权利话语"在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维度上都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不仅时法律规范缺乏解释力,而且无力指导法律制度的设计.在关于邱兴华案的讨论中,"权利话语"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几乎完全忽略了保护精神病人抗辩权所必需的复杂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8.
黄健 《学术论坛》2004,(1):20-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党的发展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人类基因财产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类基因财产权的最著名案例要数美国的摩尔诉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案.但不幸的是,加州最高法院否定了摩尔的请求,摩尔未能在财产权的争取中获得成功.由此引发了科技界、宗教界、社会科学界关于人类基因财产权的大讨论,反对者认为,人性尊严不可侵犯,不能把人作为客体,而支持者认为,人类基因财产权的确立,既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保障,也是对生物科技的发展保护,最终让全社会都享受到生物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董阳 《河北学刊》2006,26(6):36-38
李春青认为,儒家文化并非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对于今天我们应该做的首先是根据儒学自身的复杂性与我们的现实需求去分析它,然后以"择善固执"的态度去实践那些有价值的部分.郑伟认为,对于儒学来说,无论是将之一棒子打死,还是将之定为一尊,都是文化霸权的表现,既不能简单地抹煞它的时代意义,同时又应该提防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董阳认为,"读经"之争发生在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护主义年",读经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那么功利,它的作用并非有其倡导者鼓吹的那般效果.让读经不再"主义",让"运动"回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