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印度见闻录》是9—10世纪阿拉伯人所著的最早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游记。其部分内容记载了阿拉伯商人所见所闻的中国唐代林业情况,如天然林分布、经济林发展、森林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城市绿化和战争对林业的损坏等,是把中国林业情况介绍和传播到欧洲及阿拉伯世界的先驱,也是一部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林业的珍贵文献。在阿拉伯人眼里,中国唐代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济发达,森林动植物和林产品种类繁多,城市和自然环境美丽,生态环境和谐,人民生活比较富足,是个令人神往的国家,而唐末战争则对林业造成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提出,预示着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形成。而建构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还有赖于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最终确立。这就是以“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态理念在社会、自然、精神等三个不同层面与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3.
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业社会化是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林业发展的要求,也解决了传统林业发展中的困境。该文就林业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演化的背景、中外林业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经过分析,文章认为林业社会化是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人相应”、“中和中庸”、“修身正己”等思想是促使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林业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森林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现代林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具体阐述和分析了中国现代林业理论的内涵、标准和指标,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近期、长远目标以及重点领域;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强调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林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论、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事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以期在我国建立以林业为主体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林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林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作用。和谐分两个方面,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入手,这必须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生态学原理是自然科学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最适用的原理,林业是生态规律的重要实践部门和自然保护的基础部门,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国林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宝贵数据和丰富经验,同时林业在生态中的重要地位,使得林业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关于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和谐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重要实践。本文就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森林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与森林和树木的关系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都能见到。在欧洲,当代林业已具有多功能性,对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理解也不仅仅包括木材生产的可持续性,还增加了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社会对森林的理解已变得更加广泛。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来使用的观点得到了许多欧洲国家社会组织和土地所有权政策的鼓励。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森林的文化和精神功能经常被忽视,如果仅仅基于经济方面,这种讨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有必要更注重森林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强调森林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和精神功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11日上午,以"生态和谐与林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林业经济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开幕。此次论坛由中国林业经济论坛组委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奥本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28所高校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学者围绕“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集体林权后续改革”、“林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林产品贸易趋势与对策”等林业经济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林业史的研究较为缺乏,对区域林业史的研究更为不足。注重突出区域的林业特色,挖掘区域林业文化,必将促进当地的森林保护和林业的合理开发,推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们对区域文明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研究浙江林业史,可把浙江林业历史变迁过程的分期研究、分区域研究和林业变迁的各种机理研究结合起来,力求突出浙江林业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森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该文特指森林精神财富。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森林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哲学、森林自然科学和森林社会科学3项内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森林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的森林文化成果,认真总结当代森林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进行理论创新,尤其是要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建议今后加强相关学术研究与交流,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建设文化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果。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顺应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构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12年暑期首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探索农林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成效,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林高校生态文明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农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立足自身优势资源,把握生态文明教学目标,结合体验性、学生自主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开展教学,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很快,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领域。该文通过对日本吉野林业核心地带川上村的实地考察,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介绍了吉野林业的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概况。并详细论述了吉野林业的借地林业制度、山守制度、组合制度等经营特色和集约经营的育林技术模式。文章最后指出了吉野林业对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经营在集约经营、森林保护和经营组织等方面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非公有制林业的作用日益显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非公有制林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按照经济运行机制,国有林区非公有制林业要在运行主体、运行目标和运行环境上协调一致,同步发展。但是,非公有制林业的运行还存在运行环境上的一些体制性障碍,需要在改革林地使用制度、税费减免、完善活立木市场、改革林业投资政策、制定落实鼓励措施和加强林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发展经历了木材生产为主阶段和生态或环境林业阶段。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两个阶段的林业生产模式已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林业发展规律。资源条件、产业条件和环境条件决定了中国应当发展多功能林业。多功能林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注重多重效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林业发展中应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林学、森林和林业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林学经历了由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的转变。现代林学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恢复、改造、经营管理和合理利用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和多种效益为目的,并做到森林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由单株树木到树木群体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森林对环境的影响由局部影响转向深入研究森林对大范围包括国家、洲及全球的影响。特别是热带森林有地球的“心脏”、“肺”之称,影响全球。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从长期以木材利用为中心,转变到全面发挥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的复合产业和公益事业,以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还对北京林业未来发展的定位、布局、质量及多功能经营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现代林业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国林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区域林业经济进行建模、仿真与调控研究。以黑龙江省南岔区(局)林业经济系统为例,在分析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林业经济系统SD模型,并且对总体模型进行历史检验与仿真分析。通过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性参数,并利用其参数的不同组合,规划模拟南岔区(局)经济发展的多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模型中政策变量的可行性变动影响,当“政府林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林业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和“投资比例”,同时增加1%时,系统达到相对最优状态,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根据结果提出了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