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可更应该加强.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等传统节日调整为法定节假日,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给予了极度的重视与支持,但是时至今日,效果却差强人意.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从庆祝形式上强化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以提升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可更应该加强。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等传统节日调整为法定节假日,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对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给予了极度的重视与支持,但是时至今日,效果却差强人意。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从庆祝形式上强化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以提升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386名回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探讨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较好,他们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人口学背景变量并不是民族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国家政策是影响回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发展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符号既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也是族际认同的重要载体。各民族符号所起到的巨大黏合作用,对提升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拉近民族亲近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7月,凤凰县山江镇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过程中,山江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其中对民族符号的挖掘和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窗口,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差异的宗教信仰、异同的民族文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愈加复杂.另外,国际利益的冲突、反华势力的渗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迥异、政治冷漠与政治激进的影响以及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与破坏而引发各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提升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培育各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体化路径,即在承认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整合民族政治意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武显云 《民族学刊》2021,12(7):85-93, 111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因传播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而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文化认可等方面带来冲击和迷惑。民族高校要重视这些跨文化信息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威胁和跨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在外语课堂加强对跨文化信息的解读和鉴别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团结历史和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成就的学习宣讲,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