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美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张贤亮小说语言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刻意追求凝炼、简洁、形象、传神而又富于色彩美、节奏感的语言和创造诗的意境上。用新颖的比喻和精当的动词,传达人物的内心体验。含蓄、蕴藉的语言,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饱含诗情与哲理的议论,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王统照是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总体倾向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但其早期小说也呈现出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文章从王统照“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想入手,以现代文学观念和理论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象征主义、意识流、印象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手法在他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在历史的轨迹中阐述了产生这种风格的“精神气候”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间精神与王统照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76-78
王统照乡土小说的民俗描写比较成功。在反映广阔社会现实的同时,积极高扬民间的价值立场。这一价值立场与齐鲁地域流传的“水泊梁山”故事有着深刻的渊源。民间故事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很好地适应了作家主题表达的需要。小说的民俗描写对克服“左翼”创作中的“概念化”、“公式化”等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颖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早期写的有关"爱"与"美"的小说价值在评论界早已认可,但从艺术的直觉性来分析其早期小说却寥寥无几.其实王统照在早期凭着自己一时的直觉,所写的这些珍贵的作品,从西方理论家"直觉"的角度来分析,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这就是小说所具有的审美情愫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司书景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25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 ,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 ,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 ,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 ,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 ,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鲁迅及其文学风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从具体的创作历程和拥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上,显示出了这种影响的深远以及其中的差别,也更加显示了鲁迅的胸怀的宽广.另外,在两人的小说中,都包含着作家的主体的生命感受,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表现最为深刻的是文章中流露出一股孤单的情绪流,但是在孤独之后,两个作家的主体感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奋勇前进和低迷消沉. 相似文献
7.
姚淑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泰戈尔对王统照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王统照的第一部新诗集《童心》,尤其是其中的“小诗七十六首”,在意象选择,诗行的排列以及对大自然的礼赞诸方面,都深得泰戈尔小诗的神韵。王统照对泰戈尔诗艺的借鉴,在于他与泰戈尔在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上的切近。其中,王统照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女性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审美定势心理,是其与泰戈尔诗歌情新、恬淡、含蓄、哀婉的阴柔美产生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0,(4)
一八九七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酋) 二月九日(旧 历正月初八)生于 山东省诸城县相州 镇一个封建地主家 庭。 名统照,字剑 三,他的多数作品都以本名或剑三署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用过韦佩、恂子、息梦、默坚、鸿蒙、鉴先等许多笔名发表文章。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五岁,始读私塾。 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七岁,父去世。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十六岁,读书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9.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泰戈尔影响最深的男性作家当属王统照。对比泰戈尔与王统照的诗歌创作,可以明显地看出,王统照的小诗无论意象的选择,还是潜隐的诗思,都与泰戈尔的小诗极为相似。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上的切近。而当现实生活苦痛的尖刺使王统照扬弃了泰戈尔式的“爱的哲学”、终止了泰戈尔式的低吟浅唱之后,他的饱含着民族忧患意识的诗作,则更加紧密地拥抱生活,在时代的血与火的浇铸下,始终沿着揭露社会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走向更坚实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69-70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绝的文学家。孙犁小说的背景大多是民族解放战争和生产合作化运动,时代风雷激荡着作者的创作激情,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冀中平原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凸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他的小说如一首首长诗优雅而清丽。孙犁小说的诗意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与闻一多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们虽然所属的文学流派不同,却是知音和挚友,共同追求诗歌创作的绘画美。然而,由于个人性格气质和审美视角与艺术情趣的不同,他们诗歌中的绘画美风格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前者侧重清新雅致,以素淡的色彩工笔细描,构制优美的意境,耐人回味;后者追求浓墨重彩,七色俱全,虽重象征笔法,但更突出的特点却是直抒胸臆。正是由于诗人们笔法的繁复多样,才造成了现代诗坛的千差万别美艳多姿。 相似文献
12.
鲁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3)
王统照先生逝世后葬于济南金牛公园内的金牛山公墓。山东省文化局在墓前立有墓碑,其墓志铭为: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正月初八日,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并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小说《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3,(3)
王统照不仅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而且是文学研究会发起成立的关键人物。在12名发起人中,原北京“曙光”月刊的成员占三分之一,主统照是“曙光”月刊的核心人物。当年,正是王统照把南北(上海、北京)两地的文学青年联系在一起,进而酝酿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5.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1,(4)
在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群中,王统照是其中的一位。王统照热爱俄苏文学是受其人生理想和文学观念制约的。王统照高度评价俄罗斯进步文学对俄国革命事业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他大量翻译和介绍俄苏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宣传俄苏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此来启迪中国的文学青年,反对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王统照自己的创作也从俄苏文学宝库中汲取了营养,在经过民族化溶炼之后,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来。 相似文献
16.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6,(3)
在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的生平活动中有这样一段引人重视的经历,他于一九三一年三月离开黄海之滨的青岛,来到“风沙莽荡”的东北小城四平街(即今四平市)旅居了两个多月。其间,他以在此地的东北第一交通中学任国文代课教员为名,把四平街作为旅行东北各地的落脚点,在“九一八”事变前对东北的现实社会作了一番调查,同年夏初返回青岛。事实上,王统照在东北的时日,正值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18.
阎奇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旨在对王统照“爱”与“美”的文学重新估价.认为“爱”与“美”思想贯串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其思想来源于他特殊的环境,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汇中孕育生成. 相似文献
19.
王立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6)
王统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他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北国之春》、《欧游散记》、《片云集》、《青纱帐》、《繁辞集》、《游痕》和《去来今》。另外还有一部分未编辑成集而散见于报刊上的,其中主要是“五四”前后发表在《晨光》、《曙光》、《批评》、《中国大学学报》和《文学旬刊》上的杂感、书信、评论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青岛写的散文诗。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饱满的感情、浓厚的诗意。早在一九三四年,阿英就曾赞誉这些散文,“反映了他的奔迸的热情,有如一把火,到处显出热烈,震 相似文献
20.
丁燕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5):43-47
受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王统照善于从道德视角观察和描摹人物。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修养的王统照在小说创作中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的乡绅人物形象。按照时间序列,乡绅分为旧乡绅和新乡绅,王统照对两类形象都有所描摹,并以理解之同情写出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和心路历程。王统照的乡绅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反启蒙”叙事,具有以小窥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