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域外文学对于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而言并非单纯的阅读经历,而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透过日积月累的域外文学“体验”,逐渐形成“俄苏体验”“美国体验”和“日本体验”三大谱系,其中又以“俄苏体验”最为显著。俄苏文学激活了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的革命想象,不仅茅盾、蒋光慈、王统照、丁玲等既成作家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而且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叶紫、艾芜等新进作家也明显受到俄苏文学的熏染,从而充分显露出“俄苏体验”所引发的创作效应。在为数众多的美国左翼文学家中,单纯从对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影响力而言,无人能出辛克莱之右,茅盾、萧红等左翼作家都受到辛克莱的影响,在他们创作的左翼乡土小说中留下了印迹。在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留日学生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留学其他国家者而言成为左翼作家的数量最多,由此也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在域外文学“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示以完成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创建,由此也使得中国左翼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成为国际左翼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作者阅读翻译小说的几个有标志性的历程和其间作者的思考及其创作思想变化,说明了翻译小说对作者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带来的启示和深刻影响,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艺术形态的发展轨迹,记叙了作者是如何完成由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当下体验诗歌的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体验诗歌在现代汉语诗界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中国当下特定语境中的体验诗歌主要包括身体体验(包括性体验)诗歌,生存(生活)体验诗歌,神秘体验(包括死亡、命运、精神真理、终极现实等等体验)诗歌等三种类型。在中国当下具体诗歌话语实践中,这些体验诗歌一方面显示出了诗学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诸多缺陷病理。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透过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探索其中体现出的情感体验,如高峰体验、归依体验、神秘体验和孤独体验,从而揭示狄金森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既爱又怕、既趋且避、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5.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想象转向征实,后来不断有人亲历西域,笼罩在西域这块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唐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多承袭汉代以来形成的观念,想象与征实并行,与前代相比唐人对西域的认识与体验更为深入,其中唐初涉足西域的玄奘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记载也最为翔实。玄奘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8.
典藏文本是图书馆重要的研究资源.《张爱玲典藏全集》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再现作者在那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真实体现,揭示作者在那一时代所特有的苍凉人生.探寻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美的产生,在于张爱玲生命文本中苍凉人生的历史体验、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毕淑敏通过朴素、直白的语言在小说《死亡预约》中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死亡的复杂感受和矛盾心理。同时,毕淑敏自己也以一个"亲身体验者"的身份阐释了作为隐含作者的她的对死亡的零度体验与大胆关注。小说对中国人落后的传统死亡观进行了批判,对西方现代死亡观有选择的拿来,呈现出作者对死亡独特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成长的创伤体验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些心灵创伤对于女性的思想及行为方式构成了永远的心理阴霾。造成女性心理创伤的原因主要集中体现于爱的匮乏与爱的囚禁、性的禁忌、怨恨引发的罪罚等。当这种内心创伤的影响力足够强大时,甚至会以疾病的形式表征出来。  相似文献   

12.
人是在时间中生成的,对时间的体验对应着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从现代文学中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着手,依据现代女性小说作品中显现出来的女性对时间的三种体验:循环性时间体验、绵延性时间体验、碎片式时间体验来透视女性整体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对现代主义的病状有深刻的揭示,形成了她小说三个互相联系的重要主题:一是彻底的隔离与孤独、二是世界的虚无与荒诞,三是女性在禁闭中疯狂.这三个主题皆与她独特的生存体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消费体验是继关系营销后又一新的研究内容。20世纪80年代,消费体验随着服务经济兴起成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前沿。消费体验研究史经过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裂化期四大历史时期。消费体验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完整消费体验模型的构建、加强实证型的研究、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方法与探索企业消费体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5.
身处世纪末香港,黄碧云的小说致力表现暴虐、死亡、漂泊等主题。而这些主题的选择与确立都源于她在香港转折时代的生命体验。在以爱情观为底蕴的小说中可以窥见的是黄碧云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6.
微型小说选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小说是一种“简化”的艺术,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提炼与熔铸,是微型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人生片断、民俗事象和情感体验是微型小说的重要构成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仫佬族作家鬼子的小说体现出中国本土化“存在体验”的现代叙事特征:充满自由与挑战,试图追问苦难存在的根源,并进行着绝望抗争,竭力展现一种来自民间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品质与存在本相;虽把人物命运推向一种极致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生活的逼真感受与现实逻辑,发现人性弱点的集体无意识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必然的自我反省与批判认同;既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保持了叙事的多元探索与个性特征,能在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中深刻体验生命的荒诞存在,并保持了一种世俗的但却永恒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来看,森林是典型的环境类型之一,是对自然进行审美体验的很好的原型和例子。森林具有明显的时间感和永恒性特征,带给人一种原始的神秘气息。虽然仅凭色彩和形式就可以欣赏森林,但只有通过科学达到由科学丰富化了的更深的审美体验时,森林才得到了恰当的认识。在科学知识之外,森林的审美体验需要主体的参与和全身心的介入。在森林中,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是与斗争相伴而生的生命之美。森林会诱使人们超越人类世界而体验到一个全方位的、包容性的领域,体验到终极的存在。与森林的审美体验相伴的还有一种类似宗教的神圣感。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乡镇小说通过“世道大变”的宇宙意识、“反乱当道”的时世秩序、“焦躁人生”的生存体验等“乱世文学”传统内在理念之下的具体情境,凸显并紧扣住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实质———转型。“乱世”蕴含着“转型”的意识,呈现了茅盾心灵结构上的现代性体验,成为茅盾乡镇小说中乡土中国迈向现代轨道的最形象与最独到的符码。  相似文献   

20.
顾客体验的多层次性及延长其生命周期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不同学科对体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学者派恩和施密特对体验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本文对体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并分析了顾客体验的互动形成机制,提出了顾客体验生命周期的概念.最后,本文指出了体验创新战略、体验升级战略和顾客自我服务战略,以延长顾客体验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