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这就需要切实保证农民在农村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话语权.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农民的话语权处于一种很不充分的状态,远不能满足农民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重新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向军 《理论界》2008,(9):179-180
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渠道的不畅通、缺乏组织性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当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民意表达制度,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组织,引入协商式民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把农民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利益表达是一定主体与政权机构之间的政治互动行为,它既是主体实现利益保护、权利维护、政治地位提高的必要环节,也是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农民利益表达能为农村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功能驱力,其实现程度关系到农村民主发展的程度和政治系统的运行状态,应着力构建农民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益表达是一种正常的社会互动方式,一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成熟度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包括广大农民的利益需要,唯有将其在体制内加以包容才可能实现农村的动态稳定。从结构意义上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系统的转型,农民这一群体的利益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民这一利益群体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探讨当代农民的利益表达与农村稳定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文章从分析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入手,从经济、政治、法治、农民自身等多方面深入分析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实施民生工程,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监测与应急机制等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满足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增强政治组织吸引力已成为研究农民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中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课题。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村社会利益关系逐渐分化,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这阻碍了村民自治组织功能的发挥,农村社会利益分配、导向、表达、协调等方面必须相应作出调整。本文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探讨了村民自治组织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实现机制、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满足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增强政治组织吸引力已成为研究农民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中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课题。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村社会利益关系逐渐分化,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这阻碍了村民自治组织功能的发挥,农村社会利益分配、导向、表达、协调等方面必须相应作出调整。本文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探讨了村民自治组织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实现机制、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康枫翔 《兰州学刊》2012,(7):193-197
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旨在影响政府决策而通过一定渠道将自身利益诉求表达于外的行为,其结构包括表达主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实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其产生原因缘自利益表达制度化建构的缺失。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建构需要保障集会游行示威权、改造信访制度、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从而增强制度对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并为利益冲突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9.
利益表达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趋复杂;转型过程中利益表达渠道不够通畅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出现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是党和政府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辽宁”的关键是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和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利益的重新调整,一些隐藏着林权矛盾的村庄在改革后出现了农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大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对农村社会稳定造成消极影响。文章以闽西北J县为主要研究个案,剖析了体制内常规救济渠道不畅导致失山农民抗议性参与和暴力参与,提出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在制度安排视角上增强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缺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又是直接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因此,回归农民的公民身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宪政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从宪法语境分析农民的含义及其宪法地位,其次分析我国农民在结社自由权、村民自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权利缺失的状况,最后剖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得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渠道是尊重宪法还权于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民利益表达是我国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合法性资源积累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是政府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由于当前我国农民所拥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在利益表达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时期,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成为必须。要改革完善原有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加强大众媒体在农民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加强农民专门利益表达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杨炼 《兰州学刊》2008,(10):90-93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存在主体自我意识发育程度不高、体制性的利益表达机制渠道不畅通、非体制性利益表达方式频繁发生、利益表达客体的回应机制效率低下等弊端,要改革和完善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包括提高弱势群体的表达意识扩大其政治参与、完善体制内利益表达机制规范体制外表达机制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利益表达客体的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利益表达机制是由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客体、利益表达渠道、利益表达方式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利益表达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有利于提高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水平,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有利于提升决策者的社会利益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煤矿兼并重组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山西煤矿兼并重组后,能不能处理好煤矿企业与当地政府及农村农民的利益关系,关系到兼并重组的成败和矿地关系的和谐稳定。政府能否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煤矿企业能否在自身发展和承担当地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矿区农村能否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是构建长效和谐矿地关系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基层走向善治,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其中,优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健全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构建农村利益协调机制是其必要的路径选择.优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应通过调适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协调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协同村级政权组织与农民自组织的发展,理顺农村基层治理三大主体关系;健全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应通过加强党组织领导的“四个民主”建设,落实农民的“四项权利”;构建农村利益协调机制,应以农民为本位,以建设农村社区利益共同体为载体,通过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着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三农”问题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出能够真正贴近农村实际并反映农民真实意愿的政策措施就成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让广大农民群众主动的把自己的利益诉求反映出来,并进入政府的决策领域,进而提高党和政府涉农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杨正喜  唐鸣 《兰州学刊》2006,(3):188-190
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农民作为利益群体之一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表达自身利益。农民由于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组织化程度低下,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渠道的阻塞,权利救济程序的阻塞和复杂化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民选择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的缺乏,决策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的陈旧,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结构失调、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文章较全面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以目前各地农村积极探索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和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的实践为基础,提出对此问题改进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