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这个老问题展开了新探讨,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今还是众说纷纭,归纲起来,起码有如下五种不同的明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是“纯粹思想领域”。(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研究“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人,其中心是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艺术学学科性质”问题是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学”,在其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称谓,如“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艺术哲学”,乃至于“美学”(如KonradLange)等,导致这种名称混用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亦存在某种对学科的理解问题。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规律、艺术价值、艺术现象等做科学研究并辅之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是以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整体艺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艺术学不是“艺术哲学”,而属于“艺术科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论争颇为热闹,论者机杼各出,时有高论妙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并不试图对这两个问题本身作出回答,而是打算从历史的纬度重点考察问题的由来,以及先贤为解决此问题所做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困难。实际上,无论认定中国“有”哲学或者还是“没有”哲学,我们都无法不以西方作为一个参照系,这就是我们当下言说中国有没有“哲学”逃脱不了的“宿命”。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民族地区以及民族问题研究,关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常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索”“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老年社会学”“乡村振兴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历史研究”等主要栏目。本刊着重选用问题意识突出、主题鲜明、前瞻性强、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且层次清晰、有自己观点和学术话语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教育哲学乃是一种“元教育哲学”,它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的概念、命题以及问题加以澄清,以便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意义,更富成效。因此,与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表述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义”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某种“主义”,而是一种研究教育的方法。分析教育哲学与分析哲学有“血缘”的关系。分析哲学以“清思”为宗旨,“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口号下,否定研究思维和存在关系等问题的传统哲学,认为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对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5期上发表文章指出:(1)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两个世纪之事,这两个世纪对文化问题的关怀,约由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各占一个世纪。19世纪看重历史哲学,20世纪关心社会哲学。(2)历史哲学探讨文化“纵”的发展,社会哲学专注文化“横”截面的内涵。“纵”的历史哲学不但检讨过去的人类文化现象,还要设法由过去经现在直透未来;“横”的社会哲学不但要透视文化现象,还要认清文化本质,以“预测”未来走向。(3)汤恩比(A.J.Toynbee)的《历史研究》和斯宾格勒(O.Spengler)的《本…  相似文献   

8.
关于哲学对科学(这里讲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的功能问题是几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哲学研究》1987年第8期还为此发表了“哲学的特点和功能”专辑。这些文章无疑对解决这个问题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想。但我觉得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待深入,于是就产生了如下的断想。1 我们知道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启迪智慧、解放思想以及某种判据作用等。现在要问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对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属于最复杂和最有争议的哲学问题之一。这个问題对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来说都是关系重大的,而它的解决,则与人们赋予“社会”、“文化”、“人”、“活动”等概念以何种内涵有关。在这里,没有必要详细  相似文献   

10.
2.关于历史知识问题诚如前面所举华尔西的“历史哲学导论”中曾指出一样,为探求历史知识的批判原理而作的历史哲学,即是普通所谓批判的历史哲学。其主要课题有四,即是(一)历史与诸科学知识;(二)历史的说明;(三)历史上的真理与事实;(四)历史上的客观性问题。这些课题间常有相互密切的关联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历史知识这—基本问题。在现代作为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大主流的实证主义理论,便特别以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当然,第三和第四问题也是不可分离的。这里,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作为哲学历史观现代形态且达到某种公理化演绎体系要求的人类社会系统论,应同时贯彻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推演过程与历史发展过程统一以及逻辑叙述与价值评价统一等诸原则。为此,本文尝试建构的人类社会系统论选取了“人文资源”概念为初始概念,经过对人文资源属性和关系的逐层分析,尤其是对其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的分析分析,力图将本文论域内的全部问题都一一约化为不同层次以及相应环节上的各种“资源问题”,从而以“资源分析”贯穿人类社会系统论的全部推演阐述过程。作为起点的亚微观层次的人文资源、作为基点的微观层次的人类个体以及作为终点的宏观层次的社会整体,先后构成了本文资源分析的前三部分;末一部分作为资源分析的深化,则概述了人类社会的五个“三一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批判性、问题学等特征 ,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某种惊人的相似 ,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的致思取向是从平面到平面、从语言到语言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从社会的表现走向历史的深处  相似文献   

14.
历史生存之主观形式的真伪 ,一直是形而上学 (哲学 )关注的根本问题。普遍经验形式或主观形式的历史化进程 ,为形而上学揭示了日益深化的问题处境。形而上学从不是以某种自明的主观形式为据才得以问及的问题的发问者 ,它总是 (原本地是 )在向某种主观形式的自明性发问 ,并以反思的方式对此自明性之真伪作出明证。因此 ,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为历史生存的种种主观形式或历史生存之主观根据的普遍有效性 (合法性 )寻取明证  相似文献   

15.
最近,苏修哲学会和《哲学问题》编辑部举办了一次悬奖比赛,据说是要从“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苏联社会的“现实问题”的“优秀哲学文章”中选出“超群拔萃”的获奖者来。闹腾了一阵,只选出了一位鸟拉尔国立大学的皮洛瓦洛娃作二等奖的获得者,奖给了她一百二十卢布的“货币奖金”和苏联哲学会的荣誉奖状,并将文章推荐给《哲学问题》(当然又有一笔稿费)。  相似文献   

16.
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道出了“有普遍性的事”。还有别的途径探讨艺术(即广义的)的哲学意味吗?康德说过的一句活值得深思:“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艺术家是不是也在思考形而上学?如果这个结论可以成立(本文旨在讨论这一结论),那么,我们不无理由地推出另外两个结论: 第一,艺术是人类探求形而上学的途径之一,这种探索使艺术具有一种深刻的形而上意味; 第二,由于艺术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因此,艺术也是具有某种哲学特性。进一步,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公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作为“正义论”的中国文化的“公”、“私”观,是剖解中国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内在原则体系所必须正视的中心环节。从分析“公权”、“公共权力”、“私权”等基本概念着手,通过对“中西文化建立其公共权力体制的不同路向”的回顾,本文系统地论析了“公”、“私”观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的意义。文中触目皆是的新解,对于重新评价中国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理解吾国现代化所面临的历史处境,以及澄清西人、国人对中国和西方文明背景的种种误解,提供了某种值得学界认真考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目前哲学界已有四种不同意见:(1)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有的则由此引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主体性哲学。(2)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概括。与此基本相似的表述还有: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同义语”,“非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其科学性是十分可疑的。”(3)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总体特征”。(四)实践唯物主义的概括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一 一个民族有无哲学 ,不仅看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思想文化基础 ,而且还要看有无自己的世界图式。如果说它有哲学 ,那么它就会有一个或轮廓式的、或描述的世界图式。所谓“世界图式” ,是指人们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式。这个解释说明了“世界图式”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1 .世界图式是关于经验哲学的图式 ,而不是某种幻想世界。这是理解“世界图式”的唯物主义前提 ;2 .世界图式是关于经验哲学的图式 ,不是自然世界 ,而是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构成的世界图式。因而人的世界图式离不开构建它的思想文化基…  相似文献   

20.
(括号内数字前者为期数,后者为页码) .哲学.论超前性和认识的本质陈志良(1,34)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刘凤山(1,42)潜逻辑初探‘高帆(1,47)论尼古拉·库萨的“有学问的无知” 李秋零(1,53)“马克思主义新宗教”论评析. 刘建军(2,29)启蒙主义的精神和它的难题 张志伟(2,35)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科学的交叉点上 —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 杨耕(2,43)评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李淑英(2,48)主体感知活动的本质及其方式 齐雨(3,35)协同学的辩证思想苗东升(3,45)《墨经》的逻辑成就孙中原(3,53)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李忠尚胡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