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佤山群峰连绵,是阿佤人民世代居住的故乡.东汉以来,阿佤山区一直是永昌郡的辖境,元代正式设置府、路进行管理.明清以来,史书上所称的"葫芦国"指的就是阿佤山.这是一块富藏金、银、铜、锡、铅等有色金属的宝地,历来是帝国主义垂涎、企图掠夺的地方.在"葫芦国"里,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没有贪婪奸诈的国王,只有数以十计大大小小的佤族部落.山民们不论从官家到百姓,都是濮人的后裔,血管里流淌着抵御外辱、反帝爱国斗争的热血.佤族人民在民族发展的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的诗篇.  相似文献   

2.
到过阿佤山区的人都说:阿佤山变了。那么,它变得怎么样呢?我乘车一离开昆明,就恨不得一下子来到它的身边,来一个“百闻不如一见”。阿佤山在怒江、澜沧江两江夹持的怒山山脉南段,是我国佤族聚居区。解放前,它像居住在这里的苦难深重的佤族一样,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地方。那时,一棵棵刀耕火种残留下的黑树桩伴着剽牛祭鬼的佤族在西风  相似文献   

3.
我们佤族分布在中国与邻邦缅甸交界线一带,是一个跨境的民族,境内共有人口35万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少量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们通常把佤族比较集中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及邻近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称为阿佤山.佤族人民在秦汉时期不是生活在这一带地区,而是生活在云南中部一带.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明珠"的滇池曾是佤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之一.今天的阿佤山区是佤族人民经过  相似文献   

4.
书写情景下的“阿佤理”,是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下对佤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解读、归纳的文本呈现,也常常被认为是佤族的“习惯法”.由于它对传统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标杆性作用,长期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我们发现,由于视野的局限,传统田野考察下的对佤族“阿佤理”的文本书写存在误读;从佤族阿佤里的“发现”和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脉络梳理,厘清了文本的“阿佤理”是不存在的一个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解读,借此希望我们对“他者”社会曾经撰写过的想象的文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时光的流逝如雷电闪闪而过,震掠中外的“班洪事件”已近70周年了,当年在阿佤山勇敢抗英的英雄们大都已长眠九泉。看着阿佤山的变化,看着五星红旗在英国殖民侵略军占领过的班老边寨迎风招展,英烈们会在九泉之下含笑,因为他们洒过热血的疆土到处开满了鲜花,建起了新房,茶叶绿山坡,梯田翻金浪,地上“铁牛”吼,天上神鹰过,村村有电视,寨寨唱新歌。“班洪事件”是以佤族人为先锋,云南和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侨胞支援的一次武装抗击英国殖民军入侵阿佤山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阿佤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年赴汤蹈火的抗英英雄在临沧地区内,现在还…  相似文献   

6.
看这些“官”怎样做公仆文·图/本刊记者陆文梅魏红阿佤新歌传唱人作为佤族妇女,魏红是幸运的。然而,作为县长,魏红却是“不幸”的,因为佤山太穷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世世代代生活在...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边陲中缅边界,是佤族聚居的自治县之一,著名的沧源原始崖画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我国佤族人口约35万人,讲佤语,无文字,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有“布饶”、“阿佤”、“佤”三种方言,是典型的跨国民族,其祖先为秦时百濮一支,是阿佤山区最早的原住民。“佤族”的意思是“倚山而居的人”。1999年初夏的一天,按图索骥,我找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县政府办公室。接待我的办公室杜主任是一位英俊的中年男人。显然,他赞赏我的行为,支持我所做的事情。聊天中他调侃地说,自己是汉、佤结盟的“杂交品种”。父亲是南…  相似文献   

8.
我国佤族在解放前约有17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之一,约有佤族4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6%。佤族分布区,地处萨尔温江与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地带,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为阿佤山区。佤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开发  相似文献   

9.
中越边境上传来了沉闷的地雷声。“老边防”被地雷炸伤了!顷刻间,一群群身穿百褶裙的苗族老阿妈,系着花围腰的壮族姑娘,戴着银项圈的瑶家娃子,裹着包头布的彝族大爹,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摘下最好的香蕉,有的捧着米酒,从四面八方涌向马关驻军医院。人们焦急不安地询问他的伤情,恳求医生一定要尽快治好他的伤。“老边防”是谁?为什么这般牵动着边疆兄弟民族群众的心?一位苗族老阿爹指着老君山上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含着热泪说:“木棉树最爱边疆的泥土,我们最爱木棉树。我们的好‘咪多’(苗语:儿  相似文献   

10.
好客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佧佤人,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凡遇客人来“串门”,便用酒招待,这样才算尽到礼数;否则,对客人便算是怠慢。当你到佧佤族兄弟家里去作客,或是从他们门前经过的时候,他们便会热情地邀你进屋,一面亲切地谈着话,一面就泡起酒来。酒一经泡下,你便不能再告辞或是推让不喝,因为这是对主人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应该直率地和他对饮,这时,他会像对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云南边疆,有一块碑非常特殊,那就是民族团结誓词碑。这块碑上书写的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的誓词,从此成为云南各族人民铭记于心的信念。而当年主要参与和见证这块碑落成的佤族人中,如今只有肖子生一人健在。肖子生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阿佤山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佤族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解放前的社会形态是比较落后的,各地区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佤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阿佤山边缘地区的沧源、耿马、孟连、双江、澜沧等县的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或某种程度地受傣族土司(领主)的统治,已初步形成了封建领主制。在更外一层的镇康、永德等地的佤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已与汉族构成了社会整体,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了。佤  相似文献   

13.
阿佤山位于中国西南边境横断山脉的最南端,与缅甸接壤。阿佤山区是一片离太阳很近的焦土,群山苍茫,云雾缭绕,佤族人生活在遥远、闭塞、贫穷的山寨里,谱写着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歌。敢到永部落去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寨里,错落的茅草屋顶洒满了冬日的阳光。和临时翻译安木珑就是在这样的季节从这里开始了长途跋涉。第二天决定去永部落,是因为陈乡长一个挑战性的提议:敢到永部落去吗?山峦高高腾起,如绳的小路从天而降,路面留下雨季里水土流失后的凹凸和陡峭,不得不紧紧抓住旁边的树枝向上攀登。太阳染红了山筋地骨,显得燥而且热。近午,终于…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战斗中的一百四十三个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以荣誉称号,其中授予佤族出身的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九连副班长李光辉以战斗英雄称号。这对正在为四化而奋战的佤族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们  相似文献   

15.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22,13(5):56-66, 137
从边疆治理理解,民主改革不应简单地理解是一场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它还包含着中国边疆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此之后的西藏治理不再是国家统治者与当地统治者的联合,而是西藏各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对边疆实施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特点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理边疆,其治理“底色”是“人民”治理,是新中国70年治藏效能提升背后的“治理密码”。“人民”治理是一种新的边疆治理观,也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简单地讲,这种治理方式是站着人民利益角度上治理边疆。治理“底色”为治理边疆提供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有利于边疆发展、稳定和安全的举措均得到实施。中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充分显示“人民”治理这一“底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改进各种治理办法的结果。同时,也不难发现,作为一种“底色”,“人民”治理并不排斥其他先进的治理方式,恰恰相反,边疆地区是国家的特殊区域空间,与国家治理相联系,与非边疆治理比,有其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启示是,维护“人民”治理这个“底色”是边疆治理走向长治久安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她的画家梦和农业专家的梦 ,被贫困的现实打破了……寻找母亲河 ,是我这次回家乡阿佤山最大的奢望。我想 ,无论什么民族 ,都应该有自己生命的河流!紧赶慢赶 ,1999年12月12日 ,我终于来到了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莫窝乡佤族的母亲河———永帮箐。佤族的母亲河很特别 ,事实上 ,它是一条宽不到5米、从原始森林中欢跳着奔腾而来的大山泉 ,这条泥沙混浊的水流 ,急湍而漫长 ,它潇洒地从永帮箐的公路上一泻而过 ,直奔山外……这就是我多年寻找的佤族母亲河吗?伫立在河边上 ,我想起了昨夜在莫窝乡中心校遇见的一些佤族孩子 ,他们向我讲述…  相似文献   

17.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南部,国境线长147公里,是云南通向缅甸的重要门户.为改变阿佤山区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况,党和国家拨给大量经费,并从内地调入大批科技力量和农业物资,帮助佤族同胞改造耕作技术,使佤族人由刀耕火种转向固定耕地面积,农业产量大幅度上升,阿佤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沧源经济出现了振兴势头.科技兴农大大推广了杂交水稻、包谷的种植面积,亚热带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1990  相似文献   

18.
佤族的寨桩和祭祀木雕文/杨兆麟(傣族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不仅有云南境内最早最大的原始画廊———沧源崖画,更有能反映阿佤人原始古朴风貌和远古时代的文化心理结构、心理意识的民间工艺美术。佤族原始宗教用物寨桩和祭祀木雕便是其中的代表。寨桩———佤族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者对部分少数民族、重点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开展了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社会调查,以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政治状况、社会组织、所有制结构、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等等。本文通过西南民族学院当时参加民族工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深入西盟阿佤山大马撒佤寨开展调查,所拍摄的照片展示,再现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西盟阿佤山佤族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20.
阿佤山的人文地理范畴,除了西盟,还有沧源(全县山区面积占99.2%)。这两个佤族聚居的地方,都地处中缅边境,在上个世纪中期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至今仍是国家级的贫困县。1964年成立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面和西南面与缅甸相邻,边境线长147公里,有一个国家级的二类口岸。全县16.7万人口中,佤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93%;其中佤族13.6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38%。截止去年底,沧源的财政收入只有2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6元,人均口粮343公斤,还有10万贫困人口,在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综合经济实力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