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义泛化是语言变化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当代流行词"雷"便是语义泛化的结果。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模式的转变,"雷"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而与大多数语义泛化不同的是,"雷"的语义泛化是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以此分析"雷"的隐喻性语义泛化的过程,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其识解方法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由于解释方法的不一样,可能对同一法律用语存在不同的理解。语义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法律语言含义的确定性,这一解释方法在推动法治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本文拟从分析法律语义解释方法的利弊出发,探讨法律语义解释功能释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禅籍俗语语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春媛 《兰州学刊》2007,(2):204-205
禅籍俗语的语义在动态使用中往往有别于其他语境,它们被赋予了禅的意韵.论文从禅籍俗语的字面意义、实际意义和终极意义三个方面着手来论述了禅籍俗语语用语义的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杨瑜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106-107
"给力"通过语义隐喻、语义抽象和语义含混三个阶段,形成最终的泛化含义。  相似文献   

6.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依赖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以文化典籍为探寻国俗语义的着眼点,从诗经中的诗歌到元曲,主要是唐宋诗词中探寻并比较“雁”、“燕”两词的国俗语义,对于领略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准确、全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加勇  易磊 《云梦学刊》2009,30(6):136-140
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爱V不V”结构能够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缺陷。“爱V不V”结构作为构式存在,它独特的语义是结构本身赋予,结构具有不完全推导性。“爱V不V”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语义偏移,是构式多义性的表现。“爱V不V”构式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和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汉语词"小"的英译进行了探讨,认为"小"字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英译时应根据"小"字语义细微差别选择适当的英语词表达.  相似文献   

9.
“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然而,就是这个基本概念,人们在使用中却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某些哲学教材中,由于几种不同含义的同时并存,经常造成前后矛盾和概念混乱。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各类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英语定语从句有时带有状语含义,有时起并列分句作用。翻译时则应抓住结构形式,探索深层结构上的语义内容,再按照汉语习惯,用我们的民族语言准确地予以表达。  相似文献   

11.
特定语境中的义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义位由一定的义素组成义位结构。当语言义位进入交际后,受到语境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产生与静态时不一致的、新的言语义位结构,形成言语义位。言语义位形成的轨迹是,语言义位义素的变化,引起语言义位结构的变化,诞生言语义位。义素变化的方式不同,义位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NP1NP2地VP"结构中做状语的多项式NP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角色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并且对结构中标记词"地"的隐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多项式NP之所以能做状语,其背后有一定的语用动因,有其一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简单透析。指出该结构的语法功能、语义规约及语用价值,最后对这一结构的广泛使用从认识上作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14.
估测性框式结构,指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有可能被言说者用作主观可能性推断、表达估测性语义的框式结构。它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的估测性框式结构,其估测语义由框架的估测标记直接彰显,属于估测语义彰显型。非典型的估测性框式结构,有估测语义半显型和估测语义潜隐型之分。前者的估测语义由显性语境突显;后者的估测语义由隐性语境激活。估测性框式结构具有五个方面的极差性:可能性级差、优先度级差、隶属度级差、实现度级差、估测度级差。这一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框式结构内部类型的建立;在实践上,有助于框式结构的对内、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透视"说谎者"怪圈--从一道奇特的数学难题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说谎者悖论”的语句为一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之简写,实际上具有无穷多种含义且在每种含义下均取唯一确定之真值。所以,“说谎者悖论”中的推理决非无懈可击,而是犯有施推理于多义句的错误,根本不合逻辑。其它“典型语义悖论”的情况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16.
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被动句都可以分成结构被动句与意义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英语被动句式的形式较为单一,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汉语中占主体的是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式,不占主体的有标记被动句却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在语义含义上,汉语被动句主要用以表达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英语被动句几乎没有情感意义上的限制。在语用功能上,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广泛,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较少。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语义场的科学术语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科学术语放到一定的语义场中理解,势必有助于提高科学术语理解的有效性。术语有其义位,术语形成语义场,语境作为语义场是使用术语和理解术语的当然条件或缺省前提。语义场可以使术语的语义单一、明确,避免消极歧解。  相似文献   

18.
研究汉语的句法,不可不研究结构。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种临时语言单位,在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这种临时语言单位就是结构,又叫词组。汉语的结构类型是很多的,本文不打算一一讨论,只想就古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19.
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A)在语义结构平面上可以分别与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介词的宾语等发生联系。这种不同的语义联系,与A的语义内容有直接关系。据此,本文把A分为A_N和A_V两大类,并据A与被指成分间的选择限制关系,分出A的12种下位语义类型。A_N和A_V在语义类型上和被指成分在句法位置的分布上不交叉。在句法结构顺序上,两者有一定的定位性。A的语义指向受词语选择限制、词序和句型三种因素的制约。A的内部结构方式不同,其语义结构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上/下”时间概念系统存在一种隐喻模式,该模式包含四种时间系统结构。通过对“上/下”的词典语义、词组以及真实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从古到今,“上”的时间隐喻语义在该词语义结构中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而“下”的时间隐喻语义的地位变化不大。“上/下”四种时间结构的构词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排列为:射线型、分段型、点状型以及线段型。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上”的线段型时间结构的使用频率增幅较大,“下”的点状型时间结构的使用频率也有很大的增加,并且“上”和“下”的各种时间系统结构的使用比例不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