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黄建新 《金陵瞭望》2010,(10):70-71
中华五千年文化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世界文明。公元2009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京金属工艺传人王殿祥大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金银细工制作的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此前,王殿祥大师已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身在六朝古都南京,我国著名的珠宝大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金银细工制作的惟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王殿祥先生,在深深思考着创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尽快用金银珠宝把南京“大报恩寺塔”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顶级,融入东西方文化元素的珠宝首饰镶嵌,制造技艺的世界大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3.
“非遗”传承人名录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国家级传承人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平衡,传承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也不合理。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不完善使一些民间艺人无法进入各级名录,传承人名录的分级制度导致传承人被人为阶层化,引发了民间艺人与传承人以及不同级别传承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一些集体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群众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2009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医药人员最高的一次表彰——首届“国医大师”评选正式揭晓。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教授成为南京市惟一一位“国医大师“。这是他继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相似文献   

5.
单汝鹏 《金陵瞭望》2008,(17):60-60
去年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的“中医疗法”项目传承人两位:一位是广州中医药太学邓铁涛教授;另一位就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院长周仲瑛教授。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非遗"名录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西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名录明显存在着民族、地区、类别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代表性传承人在总数上严重不足、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不协调、类别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国家级"非遗"名录依然存在表述笼统和不规范、申报地区与项目流行地区不一致、项目分类不明确、传承人数量偏少难以满足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传承人名录体系的分级制度导致传承人人为阶层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地区自20世纪初以来,先后经历了8代传承人,但 目前渐趋衰微。四川清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立项,为其传承保护带来了良好契机,根据国家相 关法律规定,建议从资源普查、项目建设、传承开发三个环节上进行保护,重新打造清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的程序对于规范强制退出行为、防止行政权滥用、保障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实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立法目的等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原文化部2008年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修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在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较科学理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程序,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行为提供了操作性准则。但该《办法》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程序的规定有一定疏漏。立法的疏漏不仅影响了强制退出行为的高效理性展开,也悖离了程序法治原则的基本诉求。应在实践检视基础上,以行政程序法治原则为准绳,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的程序,实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程序法定和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9.
政府以命名"代表性传承人"的形式动员民间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但国家级和省(区)级名录体系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分布及性别比例等表明,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女性传承人仍是被边缘化的群体。探索符合女性传承人传承行为特征的保护措施、基于女性传承人自身的发展寻求非遗的保护路径,成为当前传承人保护政策及工作实践需充分考量的,也是非遗传承人保护模式走向多元和深入的迫切要求。以回族女性非遗传承人为中心,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女性传承人参与传承实践的有利及影响因素,并尝试从突出"性别平等"的保护理念、强化"文化主体"的身份及"赋权"给女性的角度探索传承人保护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蔚县剪纸”是我国河北省的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艺术,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蔚县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周广被确定为“蔚县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访谈中,周广围绕其刻苦学艺、潜心钻研和守正创新的经历,讲述了“蔚县剪纸”的技艺特点、代表性作品和传承发展情况,呈现出“蔚县剪纸”详实生动、鲜活真切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11.
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口承文化。其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杰出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上杰出传承者的出现,则是以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开放政策为条件的。我国政府构建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成的保护体系,每一个名录项目,都有相应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撑。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传承人的权益却仍然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二夹弦流布于鲁、豫、皖地区,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极具地方特色和研究价值的稀见戏曲剧种.亳州市二夹弦剧团是全国唯一有能力组织完整演出的剧团,但也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该剧团探索了剧团与高校联合培养传承人的模式.在“非遗”视阈下进行研究,发现该培养模式具有学历培养、教育资源、官方支持的优势,也存在师资和专业课程短缺、评价体系不完善、演出机会少的问题,而稀见戏曲的传承人培养关键在于师资和专业,保持其活态传承离不开舞台演出和原生地的土壤.由此可见,现阶段院团与高校联合培养传承人的条件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3.
杨志滨:我通过一段时间对于"岩彩"进行研究,感觉收获是比较大的。传统的"岩彩画"当中也非常重视线条的运用,同时还有平面化的处理方式,画面的意境。在我看来,"年画"同"岩彩"之间的气场上是相通的,如果非要用语言表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事情,虽然"年画"被国家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则重点放在了如何刻板,印刷上,对于“年画”的创作方面并不是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作为新一代的年画传承人应该将创作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年画传承人的责任。所以我萌生了拓展“年画”创作的想法,包括在材料上,技法上,题材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老年》2014,(4):40-40
赵国琦,1978年生,山西省临汾市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近年来,现代化的年画美术表现手法和高科技的精美印刷技术冲击着手工操作的古老木版年画。导致木版年画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以苗族民间文学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例,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他们的生存境况、传承境遇进行考察研究,探索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多元构建。  相似文献   

16.
刘云 《中华魂》2013,(12):33-34
2013年6月6日,“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举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相似文献   

17.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意义重大。我国已经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各地方关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的规定都与该办法的内容基本一致,福建省的相关规定有其可取之处,但在代表性传承人的申请程序、管理原则以及权利义务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身份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政治、文化以及族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Identity既是身份,又是认同,犹如硬币的两面,外显为身份,内显为认同。经过深入访谈和研究发现,传承人柯愈勄行走在艺术与遗产之间,交织在民间艺人、传承人和艺术家三重身份的维度之中。在这多重身份纠葛的背后映射出我国艺术评价制度和传承人制度之间的一个错位问题,艺术家的“精英性”与民间艺人的“民间性”成为摆在传承人面前的鸿沟,而传承人制度并没有成为跨越这一鸿沟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徐寿年,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川剧表演四十多年,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