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是对传统主客体二元化思维方式反思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从整体论来把握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向度上是从物本向人本的思维意识方式转变,强调人是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因此,从生态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现实的、具体的和社会的人出发来思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思维的网络依赖、网络与大学生思维方式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策略。认为在虚拟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要直面虚拟实践带来的主体思维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要从价值观灌输转向思维方式培养,着重培养学生乐观的、理性的、全局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界和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思维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嫣 《江西社会科学》2002,4(10):218-221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思维方式创新的必要性,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主体思维方式创新的科学内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主体思维方式的五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决定着其行动最终结果的好坏与成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之间的契合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符合受教者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深刻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变。用户思维有效提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社会化思维有效提升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简约思维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数据思维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跨界思维与平台思维增强教育的多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深刻影响,主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思维实践路径,真正实现互联网思维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心,科学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挖掘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引导,建立以交往为纽带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实现以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建构,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仅仅靠原有的传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认识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问题,使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一、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主要内涵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研究人为对象的,它本身就是一门高层次的科学。从总体上讲,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采用一切有利于教育人的科学知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端正人的思想政治观念,改革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增强人们改造客…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环境需要和发展演进的价值自觉。生态培育要求依靠生态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化创新,培育和建构"理性生态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培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现实瓶颈,需要从思想指引、内容厘定、机制建构、环境塑造和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创新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若想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创新性研究,这就要在理论创新中做到三点:在研究思维上,需转变思维方式;在研究重点上,需深入研究基础理论;在研究趋势上,需加强现代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烨 《社会科学家》2003,3(5):124-128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系统辩证法的忽略是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体系的认识较为片面的重要原因。从过程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相统一的思维角度出发,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利益主体,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剧烈变化时期。只有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劳动阶层的利益与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和实然状况的统一。为了人与发展人,应成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前提。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词的还原过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抽象与大众化社会生活素材的基本关系,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思维构建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形而上”发展与“形而下”运用是话语应用研究方法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元宇宙集技术集成、生存空间和数字媒介于一体,它将带来人、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互动中介的变革,形成不同于自然人的“智能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数字媒介。这些变革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人叙事主体面临“智能人”叙事主体的挑战,现实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面临虚实融生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的挑战,传统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面临数字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构建不同存在样态叙事主体的协同叙事、新叙事思维引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沉浸式交互叙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化“危”为“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自2013年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价值、困境、建构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学者们突出时代性和技术性,认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新时代运用新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思维方式、强大的监督力量和引导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时也在专业人员、数据处理、隐私保护等方面面临新问题。学界集中从国家、学校、教育者三个维度研究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路径,强调共生主体、制度保障、思维转换、技术提升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杨 《江汉论坛》2004,(10):38-40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它既包括社会机制,也包括个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而个体机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接受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机制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利契机。因此,必须在坚持主体性、平等性、有效性及优化性原则的基础上,从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手段这三个方面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林国志 《理论界》2005,(3):144-14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从价值取向、主体与客体的定位、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上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活力,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搞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定下了一个基调,而概念思维作为一种科学化、客观化的认知,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互相排斥,而是以一种相反相成的状态共存着。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与非常规属性话语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与非常规属性话语及其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属性话语应用的拓展,是话语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和哲学思维构建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非常规属性话语与自然科学相关话语存在对应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及非常规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的应用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定势对接受行为和接受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出发,提出了“定势”的独特作用,并从心理、观念和思维三个角度研究了定势对接受的影响,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优化与改变定势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