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来,中国外交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其标志之一就是"人本理念"的兴起。中国外交政策表现可以分为国内层面的外交"为民"、"惠民"政策与国际层面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关怀的展现。"人本理念"的兴起对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外交议程的设置、国家利益的界定以及中国与国际制度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都带来一定挑战。中国相关外交外事机制与机构在应对外交理念转型及其所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使自身不断得以成长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集中体现,这一外交思想生成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外交战略亟待调整的时代背景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蕴含了立意深刻的国际秩序观、国际责任观、国家利益观的外交思想内涵。其中,国际秩序观表明了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与角色定位;国际责任观明确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程度,并据此确定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应综合考量的内容;国家利益观则凸显了国家主权安全这一利益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高度重视和成功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亮点。在建设"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民间外交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发挥民间外交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外交工作的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4.
我的什刹 《北京纪事》2010,(11):108-109
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是建国以后、50年代初期北京建设的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建筑。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当时的中苏关系,只能用一个"铁"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和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中国外交在外交战略、外交理念和外交途径等多个层面实现了成功转型,如制定了全方位、立体结构的外交大战略,提出"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并付诸实践,积极拓展多边外交活动,不断提升经济外交的意识和质量等。但是同时,在发展变革中遇到的国内和国际压力也给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变革带来诸多困境和难题,突出表现在国内发展、稳定和民族认同问题,国家自身定位的困境以及融入现存国际体系的困境等方面,这些都成为今后中国外交必须认真、慎重应对之课题。  相似文献   

6.
多边能源外交已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趋势,中国多边能源外交发展迟缓,亟待加强。新能源安全观是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基本指导原则。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经历了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双边能源外交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多边能源外交途径多样,领域宽泛。但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不足也很明显,在后续发展中须坚持国家利益诉求与国际责任义务相协调,加强能源外交力度,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7.
昆明市明确提出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下,次国家政府和公共外交在当代的兴起为昆明的城市外交提供了巨大国际行为空间,沿着这一线路的昆明城市公共外交能够为昆明城市国际化提供巨大的支持。将昆明城市国际化战略目标和利益转化为各方的认同是昆明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方式与公共外交对象沟通是昆明公共外交的重点;基础建设和专业建设是昆明公共外交的条件。公关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层面建设和协调。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是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想,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与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指导民间外交的"和平共处"理念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再发展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指导"全面公共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在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秉承"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共赢"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本想保持中立,但由于各国在华有着各种利益纠葛,故中国想保持所谓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参战之后,中国政府借助有力的国际条件,通过外交途径逐步展开收回利权运动,在国际上逐渐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为中国外交的未来指明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诸如强化中国自觉自律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实施公共和人文外交策略等多个新亮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与强调实力是决定外交行为惟一因素的现实主义逻辑不同,建构主义力图使人性回归国际政治,使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体现出来,它的理念主导逻辑、身份建构以及道德关怀,与中国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建构主义为中国和谐世界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谐世界亦对建构主义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发展。基于此,和谐世界理念能否发展成为人类的"共有理念",能否成为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驾齐驱的理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复杂多元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利用大众传媒及国家政治和民间的各种外交行为来掌握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格局,成为传播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实了新的内容。文章首先论述了议会外交对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接着对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中的媒体策略及其对外交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分析了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传播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提出需要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对外传播,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构建"民主、开放、文明、负责任"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1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下文简称"拉美")地区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拉关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正从以民间交往为主向"官民并重"转变,从象征性联系向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领域的实质性联系转变,从低层次往来向高层次交往转变,从缓慢推进向跨越式发展转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拉美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为政策文本依据,不断推动中拉关系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同广大拉美国家关系的国家战略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国外交之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3个阶段,日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风格。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分别是促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源”“基”和“本”。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构路径和实践方向,必然能够在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进而更好地彰显自身外交特色和大国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首脑外交也随之活跃起来。本文运用描述性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可获得的数据,探讨邓小平时期首脑外交所呈现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首脑互访在历史频数分布、地区分布和国家分布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时期首脑外交在数量上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亚洲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欧洲(特别是西欧)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家的首脑互访稳步增长。总体来看,邓小平时期中国的首脑外交得到了恢复并初步显现出全方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公共外交作为近年来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概念引自国外,但在翻译过程中却被很多人误读。实际上,“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创概念,而是“人民外交”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孔子学院近年来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公共外交的新平台。实践告诉我们,与其争论“公共外交”的概念,不如找准定位,创新模式,锻炼队伍,提升能力,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闯出一条活力奔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当时的青年人出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起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社会责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谈将“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内化为自身强烈的责任意识,并以责任意识为理念,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大国地位"愈加明确。中国应当行儒家的"王道",反对恃强凌弱的"霸道",以仁道、公道、恕道处理国际事务,在把国内事情办好的前提下,成为世界上公正而有威信的"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