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林则徐和渡边华山看近代转折点上的中日西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林则徐和渡边华山看近代转折点上的中日西洋学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赵德宇本文意在通过追寻林则徐(1785-1850)和渡边华山(1793-1841)研究西洋的轨迹,在中日西洋学(为叙方便,暂以此概念念指中国的西学和日本的洋学)比较研究领域做一粗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儒学比较,是我们从文化史角度解开近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之谜的一把钥匙。近代日本社会正象明治维新时期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所说,是“论语+算盘”或“东洋论理+现代西洋科学技术”的“儒学资本主义”。近年来国际日本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已经融合成为民族心理和国民深层文化的儒学思想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中日儒学比较,对于探索日本经济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对于挖掘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合理成分,对于建立既符合我们民族特点。又能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儒家思想公元5世纪前…  相似文献   

3.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年广州十三行商馆区——一道耀眼的西洋建筑风景线,蕴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向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作为西洋建筑文化的西来初地,它演绎了中西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叠加与融合的悲喜剧,开启了中西合璧建筑文化景观百多年来在天朝大地的延续、发展与共识,已熔铸为至今培育广州世界名城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形态,有必要加以保护、利用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戏剧影响及两国传统戏剧的演出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戏剧影响及两国传统戏剧的演出交流大连市艺术研究所宋延平日本明治时期,西洋艺术伴着西方文化源源流人日本,对传统戏剧的改革和西方新剧种的介绍、移植,成为日本戏剧界的主要行动。明治5年至20年(1872—1887),歌舞位的“洋化改良”风靡...  相似文献   

6.
1999年4月30日至5月2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及对21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回顾近代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及其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就当前中日两国文化关系、日本文化研究中的倾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着重讨论了发展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意义、各种相关因素以及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中日各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近5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依照广义文化的范畴,分9个单元开展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结合中日文化关系的现状,与会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1986,(5)
曹前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一文中,对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文章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也几乎同时。但是,日本较好地完成了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一跃跻身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8.
晚清中日文化交流概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欧阳跃峰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文化输出国的地位,日本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汲取政制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乃至娱乐游戏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素养。近代以来,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探索文明遭遇碰撞后,近世日本做出的选择对其近代化所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德川时期面对强势文明的冲击,五位将军做出的不同选择.他们所实行的文化政策就像分水岭,把日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分成了前后承起的几个阶段.正是这种选择力的成功启动,成为日本完成近代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
蒋建国 《探求》2003,(5):40-47
消费文化史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清代广州作为西方文化和消费品输入中国的桥头堡,是清代城市消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范本。本文从对外贸易、中西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审视清代广州的消费文化,考察清代广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认为它是在西洋人、西洋货和西洋文明与广州的商业文化结合中逐步生成的,并带有强烈的开放性、世俗性、享乐性、时尚性和实用性。这对研究清代广州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孝云  马金生 《日本学刊》2008,3(3):135-144
为了学习先进的制度文化,明治政府积极向西洋派遣留学生.尽管其间有过一些波折,但明治政府统筹规划、灵活应对、适时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学政策,为日本近代教育与学术的自主和自立以及日本的腾飞做了准备.明治政府在面对异质文化时所表现出的兼容并包与锐意进取,值得人们省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亚洲发展和日本的技术政策[日本]齐藤优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希望靠经济的发展过上富裕的生活。从近代到现在漫长的世界史中,发展的先导在地理上始终是西洋,亚洲则处于追随的地位。可是近年,亚洲却以东亚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日本起着经济发展牵引车的作用,继而亚洲...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断断续续几十年的东西文化争论中,胡适坦率地表白,他一直“很不客气的指摘我们的东方文明,很热烈的颂扬西洋的近代文明”,颇有代表性。本文试对胡适谈论东西文化问题的理论,即他的文明观及文化的自然淘汰选择论,进行些探讨和评析。一胡适是实用主义者,他关于文明的根源和本质的分析,就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近代文化研究,有当时人研究当代史的传统。尤以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和学术团体围绕着中西、古今、新旧等文化问题展开激烈论辩,众说并峙,层峰叠起,开启了我国近代文化研究的热潮,亦为后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具体、生动的素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再掀热潮,其中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收获尤多。进入新世纪,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更为广阔、精深,学者们所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近代和当前,她都在中日关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现在,中日两国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经济文化联系。在这种历史氛围下,进行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的研究,既可拓展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野,又可对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一、对日交往的中心口岸  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比较密切是与它作为中国对日交往的中心口岸的地位分不开的。上海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她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设镇,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沈阳行政学院孙政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家思想对日本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和日本茫茫书海中,张之洞的《劝学篇》和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是两部对各自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这两部同名著作是西学东渐中日的时代产物,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们展现了中日传统文化在西学冲激下演变的两种模式,在西学取舍观、东西比较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国家独立途径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泾渭分明的思想分野,从而揭示了两种西学观的尖锐对立,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在西学观上的时代落差和认识落差。在考察研究中日近代化一成一败的历史结局的成因时,西学观的差异应当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视角。中国近代化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氛围里,留下了缓慢地向近代文化蜕变的轨迹,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节。  相似文献   

18.
张锐智 《日本研究》2005,3(4):92-96
在近代中日法文化交流转向的过程中,黄遵宪是开启日本近代法文化流入中国的第一人.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宪政制度现状的评介,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全新宪政文化,同时也为清末的宪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法文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国与日本都曾出现了各自的人种改良主张。高桥义雄为近代日本主张此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通过与西洋人的“杂婚”、废除婚姻陋习、提高生活品质及体育锻炼等方式改良日本人种;严复则是近代中国主张此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改良传统婚俗以及禁止缠足、早婚等方式改良中国人种的某些品质。在日本,人种改良论服从于“脱亚入欧”扩张国权的目标;在中国,人种改良论则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是属于从妇女解放到人的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筑后则 《日本研究》2007,2(2):16-19
本文以明治初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西村茂树、中江兆民所分别主张的近代文明论述为脉络,试图通过对三位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德”、“理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探讨近代日本引入西洋文明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