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文学社会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辩证方法为灵魂,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文学社会学思想包含着多方面的深刻和丰富的内容,辩证方法精神则是其中一个突出的理论特征。既然是以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为中心,那么,站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点上来解释和把握“现实”,显然就是重要的问题,这是马克思文学社会学思想中辩证方法的理论前提。在这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为逻辑起点,把文学放到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上来考查,并充分注意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的文学性质观。然后从艺术哲学、文艺美学和语言艺术的理论视角上,论析了如何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灵叙事是近几年一些批评家炮制的一个理论术语。表面看,心灵叙事比传统现实主义有文学味得多,但实际上这种只指向人物内心事象的叙事,其实是以牺牲,至少是以回避外部现实为代价的一种相当私密的美学诉求。一个直接的文学后果是,歪曲正常人性状态,回避现实尖锐问题,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面对思想贫乏、精神萎缩的时代弊病,文学应当坚守信念,呼唤理想,引导和改进现实,使人的生存趋于完美;文学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价值的世界,也是一个具有超验意味的象征世界,文学活动是赋予意义的活动。文学以其理想性的价值取向把尚处于现实与历史之外的东西,提前携入现实,使人的生存充满活力和希望。倘若失去这种精神,文学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嬗变,是以重视对当代人命运与价值的探求和表现为重要特征的。随着现实变革和审美价值、理想的调整,现实主义文学必将在多元的文学格局中获得多方面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灾难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灾难的爆发,都会或隐或显地促进文学创作。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发展为席卷全球的疫情,成为新世纪以来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灾难。面对复杂的“问题化”现实,我们不仅为文学在此刻重返现实、介入现实而感到庆幸,更重要的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灾难文学书写传统,思考灾难书写如何在兼顾审美性的同时把握好个体创伤、集体经验和认同构建这三个重要的维度,从而以诗性之思的文学语言艺术地呈现疫情与人类、社会、族群以及个体命运之间的多元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基本方法。前者以文学为工具,视文学作品为指涉作品之外的世界的象征符号,认为文学是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反映,满足于查看作品是否符合现实历史的所谓客观真实;后者以文学为本体,强调文学的超越功利之外的纯粹审美性,割断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联系,局限于在文本内部探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验主义”所衍生的“实验的精神”,是五四“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杠杆。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全新“标准国语”的历史任务促使新文学作家不停尝试;在“国语的文学”面临挑战之时,五四先驱以“科学家的试验方法”,以实际成果验证白话文学理论。此外,国语文学价值、国语与文学互动设想的证实,也都离不开“实验的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9.
文坛上掀起了一股"非虚构"文学之风,以《中国在梁庄》为代表的一批"非虚构"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依靠"非虚构"文学就能应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吗?"非虚构"文学存在的单向度摄取,无法深入人物内心,简化生活等弊病限制了其对现实的深入反映。"非虚构"文学的成功,尤其是《中国在梁庄》的成功给予文学的启示,不是"虚构"文学没有价值,而是"虚构"文学选材上必须要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10.
一代文学 千古独步——魏晋清谈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魏晋知识精英创造出的口头文学清谈,其内容超越析理玄学,而带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倾向和言理咏怀、体物审美的特质;又表现出诗歌艺术形象意境之美,典型的清谈对话更表现出心生言立、情以言迁、创作随意识流动的口语艺术特有之美,有的还表现出正统文学罕见的俳谐美。这千古独步的口头雅文学,应是足以媲美汉赋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1.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创造了一种新文本,将其命名为“现代小说神话”可以建构有效的阐释框架,是当代“重述神话”的世界文学潮流的本土示例。现代小说神话将历史置于神话语境中,以小说文体发掘神话的诗意品质,赋予文学以超越现实、拯救人生的当代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3.
《夜》以一个弱智者的视角展开叙述,以主人公臆造的童话世界来映射现实世界的苍白与残酷。小说创作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背景之下,荒诞性、幻想性、童话性是其鲜明特点。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学成规及对传统理性世界观的颠覆,还是多元的叙事角度,都体现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女神文学与女胜文学——中印文学比较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和中国文学中存在一个奇特的女性世界——女神文学和女胜文学。在这个世界中,女性是优胜性别,是主宰,是正义、智慧、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与现实世界存在巨大反差。其成因是:女性本能抗争,对父权社会的必要修正与母权的部分回归,反映女性社会功绩。女神文学与女胜文学有三点差异:前者发祥早,后者出现较晚;前者富于浪漫,后者以写实为主;前者多配偶神,后者既有配偶,也有单身  相似文献   

15.
人民性、公民意识与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的“人民性”在现实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公民意识还不够突出的问题,而且,公民意识也是连接文学现实与文学性的中介。由于公民意识是使作家走向独立的前提,自然也是更好地实现文学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解放区后期文学阶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下,解放区理论界和创作界对“小形式”作出了充分的肯定,主要原因在于“小形式”便于文学的普及,在为现实服务、发挥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方面能够成为很有用的工具。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小形式”的局限性,认为它难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上缺乏更大的创造性,其意也主要在于通过艺术性的提高来更好地发挥文学对于现实的功利作用。这反映出了对文学工具性与艺术性辩证关系的深刻认知。此外,他们对于“小形式”既有肯定又有批评的价值立场,也表现出在形式问题上以“小形式”和“大形式”的互补来营造解放区创作生态的思考和努力。无疑,这对于解放区后期文学形式上的多元并存和整体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存在两种文学潮流一是激昂凌厉地前行于历史潮流中紧贴政治脉搏的文学,一是坚韧地潜行于文化追求的文学.前者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生存和文化困惑中作出艰难选择以及在寻找中失落的过程.乡土中国的落后现实,既是现代文学的摇篮又是障壁,它导致了以个性主义文学为起始的现代文学的寻找和分化.贴近现实生存、和政治保持同一步调成为当时文学的选择,它经历了鲁迅为代表的个性主义文学的寻找、瞿秋白为代表的在政治和文学面前的现实困惑以及文学从表现个性转为对群体的关注和追寻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文学从意识形态中心退居边缘,是文学在更为本真意义上的复归,文学能够在更为现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所谓“文学危机”说,来源于对文学复归本位现象和社会转型期的不适应,是一种对文学的误解;文学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商品大潮冲击下的必然现象,它能使我们理清文学、作家的一些基本含义和关系,把握时机,促进文学的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9.
时空范畴是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基本框架。文学时空思维基于其本质上的自由要求而不断拓展,到二十世纪,随着当代西方哲学时空观念的变革,现代主义文学以象征主义为开端,形成了超经验的、极其自由的时空意识。《荒原》贯通历史、现实、未来并打破生死界限的铁瑞西斯视角建立起了超时空总体象征结构.其后的意识流小说、新小说等二十世纪文学在时空思维上接受了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