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少琳 《社科纵横》2007,22(12):87-88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歌颂人间真情、至情的一部伟大作品,主人公杜丽娘就是这真情、至情的化身。而《牡丹亭》所表现的这种"至情"在某种程度上与魏晋风度的"一往情深"有着精神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以富有生活气息和诗化的语言塑造了孔子伟大的教师形象.他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师长;是一位运用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智者;是一位具有注重素质教育、拥有教书育人理念的教育家;是一位幽默风趣、拥有温而厉性格特点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生锲而不舍、顽强从教的奋斗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鹏 《社科纵横》2006,21(12):97-98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却发生变化:《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由于时代思想氛围的差异,杜丽娘与崔莺莺的个性色彩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5.
姚文振 《社科纵横》2006,21(6):89-9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16世纪60年代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了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异同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6.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23,(7):171-182
《儒林外史》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说法,其中胡适的“批判八股科举”说最为恰切。但仅研究到此层面显然还不够深入,胡适归纳的主题是显性主题,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其含而不露的深隐文化意蕴,以不负作者的苦心孤诣。这深隐文化意蕴就是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皇帝朱元璋,即皇权,深入封建专制政体的核心部位。从“楔子”探究作者的深层寓意,从“荣身”者探寻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贤才遁世透视邦之无道,三个视角与层面皆指向封建皇帝朱元璋。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与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君王和皇权的批判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7.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11,27(6):100-102
《呼兰河传》中王寡妇和小团圆媳妇都是处在最底层的人物形象,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活着而毫无地位可言,只能以沉默作为生存的方式。作者通过展示她们的生存状态而揭示了她们构建于他者之上的无意义的但却是对个体精神戕害最为严重的价值体系,从而引起读者对启蒙主题下的人的自我、人的价值的呼唤以及建构。  相似文献   

8.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4,(2):137-141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6):113-115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具有巨大人格魅力和鲜明思想个性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斯嘉丽。她脱胎于旧世俗和新文明的夹缝,在困境中勇敢抗争,执着追求爱情,在厄运中追寻真实自我,彰显生命欲望,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两性文化背景下,《白鹿原》中的三位女性:白灵、田小娥、冷大小姐以其不同的方式对既定命运进行了反抗。她们试图超越悲剧的追求虽然最终归于毁灭,但却揭示了民族生命的深层动力,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董颖《薄媚》是今存宋代三种大曲中最长的一部咏史之作,以十首联章词完整敷演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成功塑造了西施对越是爱国功臣而对吴则是亡国祸水的双重人格形象,旨在借古讽今,以此为宋代统治者提供鉴戒.《薄媚》大曲在前人所塑造西施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宋元戏曲的创作导乎先路,对后世以西施与范蠡为题材的诸多戏曲作品,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琳 《学术交流》2020,(9):152-159
《青史演义》中军师毛浩来形象明显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影响。毛浩来对诸葛亮形象的模仿体现在人物性格塑造的情节设置、人物的人格品德才华等方面,其创新性则体现为毛浩来文武兼备、诡秘色彩及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等。蒙古族军师毛浩来形象是经过汉文化过滤后形成的理想人物,除蒙古族的文化审美因素外,尹湛纳希参照儒家传统理想人格,将毛浩来塑造成具有蒙汉文化双重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折射出蒙古文学的民族特色和蒙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3.
宋运娜 《社科纵横》2007,22(8):125-126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潘金莲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品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潘金莲身上所具有的淫荡、妒忌、狠毒、残忍和薄情。本文作者就潘金莲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做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男主人公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个异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是王小波小说的主题,王小波通过对存在于荒诞之中主体的超越精神的展示赋予这种反思以可见的形象.在关注个体生命惨重精神创伤的同时,做出大面积的自我拯救,以理性、智慧、科学作为据点超拔乏味的现实社会.男主人公仰望星空,思想独立,精神自由,在群体间无理性、智慧受辱的背景中依然寻得存在的意义、创造的意义,获得人之为人的快乐,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罕有而又亟须的精神维度:自由精神、理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菊艳 《学术交流》2007,(7):142-145
《长生殿》中杨玉环的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一是她注重真情,情痴而妒,突破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传统妇女观的束缚,二是她多才多艺,曼舞轻歌,突破了以往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论,三是她的从容赴死,忠为君王,突破了古已有之的"女色误国"、"女人祸水"的偏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诠释这一形象,应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二是市民商人阶层文化观念的形成,三是清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石寒 《日本研究》2003,(3):82-85
《落洼物语》作为日本10世纪末物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本身并不带有多少蓄意的女性意识,但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透镜,我们却观察到它谈到了在那个特定时代切关女性生存境况和被动的角色定位的问题。“虚构物语”《落洼物语》是由流传的民间故事加工润色而来的,在其中沉淀有父权制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烙印,其中“落洼”、“继母”和“阿漕”等几个女性形象都在其它传统文本中找得到典型的对比研究对象,由此可以发现传统男权文化文本在话语形式上对女性的扭曲、重塑和压迫。在具体展开论述之前先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代巴巴多斯移民的后代,非洲裔小说家波·马歇尔虽然没有得到美国主流作家们的认可,但在黑人女作家的经典著作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她的作品为年轻的文学姐妹们提供了一种声音,一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暴力和仇恨框架,赋予作品以新的力量,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痛苦、无奈和激奋,更多的是读到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马歇尔在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中成功地塑造了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移民母亲的典型代表希拉,边缘人物成长的典型代表赛丽娜,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典型代表苏吉和汤普森等几位黑人女性形象,描述了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在多重压迫下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毅力.  相似文献   

18.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琪 《学术交流》2007,82(4):182-185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狐女意象起源于原始初民的自然崇拜,上古时代多带有神灵色彩。汉魏六朝由崇拜极致过渡到渲染其惑媚之力,从神灵之狐转化为妖兽之狐,至唐代渐融入人性成分,但人性与妖性并存。他对狐女形象进行了全新的改造,蒲松龄笔下的狐女体貌美,才智美,性情美,这种美集中并且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美,深刻体现了人们对人性美特别是女性美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已经远远不再是传统中的狐女了,她们已经升华为人性美的化身,这也使得狐女形象第一次从普通的市民阶层的传奇故事中走到高贵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剑德 《学术交流》2004,(9):152-154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