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独特的"气韵观"中,"气"论占据了古代社会全部意识领域,影响着中国舞蹈乃至东亚舞蹈艺术表现风格的形式及体系的建立;"韵"的审美价值的确立对舞蹈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构成了舞蹈艺术之理念"气韵观".朝鲜(韩国)舞蹈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维清 《青海社会科学》2008,(3):114-117,195
农耕舞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性的)存在,不应该以某一个具体的舞蹈形式为其唯一性的发端和依托,这样的艺术学划分方式,其本身就存在偏颇与谬误。作为某种舞蹈文化的发端,它更应该以一种舞蹈美学的普遍性特征,映射于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的舞蹈现象之中。同时,"鼓"与"舞"的合演,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鼓舞"(舞蹈),我们应该以现代语境和凸现舞蹈艺术本体的学术立场来看待"乐"与"舞"的关系及划分。从种种观点来分析,"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之先河"的论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邓小娟 《甘肃社会科学》2007,(2):226-227,191
本文谈及的秦安民间"传神"祭礼活动不是现存的、以大众自娱和娱人为主要功能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是以民间信仰内容为其内在核心,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传神"命名的祭祀典礼作为程式化的民间舞蹈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神"活动中羊皮鼓作为舞器、乐器、祭器的三重象征贯穿于整个祭礼活动始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秦安"传神"活动与羊皮鼓祭礼舞蹈具有等同的意义.本文试图将羊皮鼓、舞蹈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的现象中进行研究,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主要的目的在于解释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进而对隐藏在这种文化形态背后的精神实质以及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功能和影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图腾文化与民族舞蹈三题李坚原始的图腾文化,是民族图腾舞蹈赖以产生的历史源泉。现笔者试从此问题的广义角度,就:图腾舞蹈的本质特征,图腾文化的舞蹈表现,舞蹈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三个问题作些探讨。图腾舞蹈的本质特征古人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6):47-54
黎族与高山族两个民族的舞台道具舞蹈历史根源相似,宗教色彩浓重,律动方式简约,故事情节淡化,舞蹈道具均以竹木道具为主;发展过程中均接受了外来宗教礼乐文化的影响。但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环境的不同,黎族道具舞蹈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较早,程度较深,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文化工程之中,通过对既往形态的扬弃,实现了现代转换,"再生态民间舞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山族主要人群,无缘经历这种舞蹈与社会同步的演变,其舞台道具舞蹈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仍处在游移的状态,虽然产生了少数高质量的艺术成果,但大多数舞蹈只是稍作队形或动作上的改编,依旧表现出原汁原味的文化守望。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三个发展过程的思考和分析,对它的艺术表现和社会功能作了具体的阐述,并对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今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一些表象提出了反思,力图引起蒙古族舞蹈教育者和表演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云南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复杂,民族民间舞蹈浩如烟海,除自娱性舞蹈外,主要表现在:节庆祭祀活动中的舞蹈、祈神活动中的舞蹈和丧葬活动中的舞蹈。  相似文献   

8.
道具的运用在舞蹈创作与表演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古到今一直盛行不衰。从锅碗瓢盆到绢扇剑袖,任何生活中可见的物品都能通过编导的精心编排与演员的精彩表演成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舞蹈道具,最终成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苗族历史悠久。由于历经战乱,迁徙频繁,从平原水乡到边远山区,乃至国外。因而源于劳动生产,植根巫文化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战斗历史的描述、艰苦生活的体现,顽强性格的表达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一、雄浑阳刚之美舞蹈属于观赏艺术,因而动态性是它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的审美特征。苗族舞蹈在这一点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苗族先民基本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舞蹈,必然是以战斗为主旋律,所表现那种上刀山、下火海和剽悍勇敢、气势雄浑的形象,具有极为鲜明的动态性,是阳刚之美别开生面的具体表现。以《…  相似文献   

10.
古典史诗具有"口诵史诗"与"舞蹈史诗"两种形态。"口诵史诗"集中出现在西周初年,具有吟诵性、教训性及叙事性特征;而舞蹈史诗则从周初的"大武乐章"一直延伸到唐代,并与宗庙祭仪紧密结合,具有表演性、戏剧性和诗乐舞综合性的特征,是古代雅乐的重要组成,是天地、祖先祭仪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舞蹈史诗具有与口诵史诗不同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史诗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1.
邬诺娃 《理论界》2010,(6):159-160
音乐是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不能没有音乐。所以在舞蹈作品中,舞者要和音乐互相配合,互相呼应。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和传播形式上有其自身特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舞蹈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是声音的流动,而舞蹈表现出的是形体的变化。听觉和视觉是人类最直接地感受外界事物的两种方式,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通过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论述,阐明了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这诸多艺术形式中,当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每一种舞蹈都是一种身体的表达。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都下设舞蹈专业,但目前针对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教材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身体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教材的建设,其目的有二:其一,世界的学术发展已向语言学转向,舞蹈是身体的语言,其本质在于表达。因此,舞蹈教材的建立立足于身体语言学的研究才能抓住舞蹈的本体特征。其二,中国民间舞博大精深,目前只在专业艺术院校进行民间舞教材的整理与研究,学院派所追求的"典范化"以及"职业化"的特点并不完全适应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因此,如何建立普通高校民间舞的教材值得深思。教材的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在这里,笔者只是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为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教材的建设激起一些思想的浪花。  相似文献   

13.
朝鲜民族舞蹈具有含蓄性律动特征、顿式和弹式律动特征 ,是最富有韵律感的民族舞蹈之一。其舞蹈韵律始终贯穿于“气、韵”之中 ,个性律动特征为 :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以呼吸作为动作的动力。太极“气韵”与朝鲜舞蹈文化及其律动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主要表现在 :宗教文化观相通 ,“气韵”观相同 ,韵律方法相近。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间舞蹈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种"无形"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既有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又有横向借鉴与吸收。井陉拉花这种民间歌舞的舞蹈风格别具一格,它与河北其他地方的民间舞种相比,既不同于唐山的秧歌,又不同于沧州落子,与保定、邢台、邯郸的民间舞蹈也相距甚远。无论其表现内容,表演人物和舞蹈风格方面都很独特,在河北其他地方的民间歌舞中是看不到与拉花有关的线索的,更找不出她的渊源。文章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民俗传说中去探寻井陉拉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舞蹈是“表现”的艺术,更是“育人”的途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舞蹈不仅是学会“跳舞”,更要通过舞蹈的美育功能完善自我,并将舞蹈美育运用到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学前教育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实践总结,论述了现当代舞课的美育意义,发挥现代舞自由解放和当代舞主题舞蹈的特点,对学生开展舞蹈美育教学;分析了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身体开发、创造力培养和品格培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戴丽娟 《南方论刊》2008,(3):104-104,99
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舞蹈活动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不仅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还是一种能够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德、智、体、美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阐述了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舞蹈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文化建设和不可避免的"丈化一体化"过程中,河北舞蹈艺术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大力推广群众舞蹈,打造燕赵舞蹈品牌,推行商业运作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也必将为河北舞蹈艺术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余畅 《南方论刊》2016,(4):76-79,96
本文旨在为《斗茶》这一舞蹈新作品创编过程中所借助的中华茶文化中的"茶人"、"茶事"、"茶艺"、"茶道"、"茶本体"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从而让观众欣赏《斗茶》由内而外的舞蹈韵味的同时,传播中华茶文化由内而外的博大精深。该新作品的再度创新是建立在本人于2014年参加新加坡国际华人舞蹈大赛并获得创作及表演金奖的作品《茗境》的基础上。因此,有较为充足和完备的素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傩,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辞海》里说:它是一种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或神鬼的仪式舞蹈,并把它归类为:“祭祀舞蹈”或“面具舞蹈”(因它的特点是戴面具表演)。据考,这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源于原始社会对图腾的崇拜,大约在商周时期就有表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的形态只是一种为了驱疫逐鬼的祭祀仪式;后来祭祀者或因兴奋,或为娱神,  相似文献   

20.
姚岚 《船山学刊》2009,(3):48-51
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对巫、傩舞蹈的发生、形成及其流变发展进行了简单勾勒和梳理.并从语源学、语音学和语义学对先秦巫、傩概念多层面的阐释。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复合体。本文研究证明:巫傩从先秦以驱除疫鬼和疾病的巫术仪式开始.到秦汉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巫傩舞蹈的祭祀仪式;北宋时期,巫傩舞蹈艺术形态更倾向于本体化、本土化或倾向于戏剧化。明清巫傩舞蹈更朝向于民族化、民间化发展,从而使巫傩舞蹈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