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独龙族的原始教育与学校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学界对“教育与学校起源”的研究结论多是在对文物、古籍的考证后得出的,其结论的信度自然可能有些问题。本文则力图通过对独龙族原始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学校产生的问题。为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独龙族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龙江流域是独龙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地理区位独特,气候特殊,物种丰富,是有名的"生物基因库".独龙族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属农耕经济文化中的山林刀耕火种型.基本特征是把劳动直接投入生态系统,通过强化劳动与改进技术,放大或增加生态系统的输出功率,试图在生产力和劳动产品之间形成正比例关系.但独龙族的生态文化在外界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作用日益明显.本文试图探讨独龙族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龙族聚居于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自治县的独龙江乡,人口不到6000人,在独龙族传统的生产与生活中,以刀耕火种兼狩猎渔猎的生产方式;刻木结绳的记事方式;妇女纹面和独龙毯服饰等为其特色。在政府的帮助下,今天的独龙族生产、生活已有了很大改观,但其传统文化及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仍为民族学家、旅游探险者所关注。独龙族的生产与生活@李金明@曾学光  相似文献   

4.
独龙族文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面曾是独龙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为了全面调查和记录独龙族文面的历史、特点和遗存现状,2006年盛夏和初秋,笔者率考察组先后两次走进神秘的独龙江峡谷。本文就是关于这两次考察的简要总结和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独龙族文面的地理与人群范围;文面的类型、特点与分布;文面的工具与程序;文面图案的象征意义;文面习俗的初始原因;文面的价值和记录保存等。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云南贡山独龙族体育文化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其体育文化的属性有着极大的演变:从宗教祭祀到娱人;从原始的生产手段逐步现代化;从军事技能向健身活动变迁,这是独龙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属性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6.
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从独龙族传统的耕地类型、耕作方式、植树习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当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教育中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学校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相对分离,造成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完整、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等困境。故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滕星张俊豪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人们所习惯的行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是错综复杂交叉的,教育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藏区教育存在着二元结构:现代学校教育与寺院学校教育。对广大农牧区的青少年而言,现代学校的目标和期望却与他们自己家庭有很显著的不同。再则,藏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不断接触,青少年在学校生活方面产生若干不易调适的现象。在此过程中,一些青少年进入寺院学校学习,这是相当值得注意的教育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妇女文面是独龙族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独龙女文面的起源与文化功能的研究中,学界有西藏察瓦龙土司强迫文面说、独龙族反抗形式说、民族标志和传统习俗说、美的标志说、宗教观念说等诸多见解.本文基于田野调查,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提出应当将独龙女文面视为一个延续和变化的过程,注意到文面作为文化分类的功能和意义,并在民族互动关系中去理解有关独龙文面女的各种解释和表述.  相似文献   

11.
就基本性质而言,学校是"教学机构"。学校是随教学文化和书本知识应运而生的。近代《教育学》所指的狭义"教育"是一种价值影响,它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形成"教养"的基础上,成为道德高尚、身心健全发展的有教养的人。在"教学"之外,有必要辅以"学生行为管理"与"训育"。在"以教学为主"的意义上,仍可把学校归结为"教学机构"。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其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享誉全世界。组织文化、理念创新、能力开发、校企合作成为其办学的主要特色",教学工厂"是其独到的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学院的四大办学特色和"双轨制"课程结构模式对中国高职院校办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铭贤学校以"学以事人"作为校训有着深厚的思想背景。"学以事人"校训明确以"人"作为归宿和出发点,蕴育着人文精神取向,这种精神是对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反动,是先秦儒家"事人"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学以事人"校训把"学"由空疏的章句、义理转向现实的人事,体现出务实践履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当时空疏学风的匡正,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教育的运用,更受到当时流行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以事人"中"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中华本位、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西会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钱穆在集美中学、无锡三师、苏州中学从事中学教育的8年间,感同身受当时中学教育的弊端,主张中学教育以锻炼体魄、开发智能为目标,提出“文化教育”与“人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议通过国史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对中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既是他从事中等教育的实践心得,又是他研究中国文化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策略。这一教育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探讨职业学校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肇,凸显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主义知识论发端于西方古代哲学家们的"本体论"追求。本质主义知识论在促进人们追求与探索真理、拥有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也对学校教育的课程、教材及教法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在本质主义知识论的视野中,课程等同于知识的"确定性",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简约性",教法遵循知识的"权威性"。本质主义知识论是致使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内在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生态环保常识(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渐入正轨,生态道德、生态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提高,得益于生态教育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在课程教学中,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教育模式;以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创建"生态窗口";与"学术"联手,有效提升生态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前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体现基础性,以培养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为主,锻炼学生的核算能力为辅。根据这一目标,本文构建了“校内整合实习为主,实践教学影片为辅助,校外参观为点缀,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为拓展”的大类招生模式下“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六西格玛"(简称6σ)是当今国内外备受推崇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通过对事件和统计数据严格的分析,这种理念同样可以给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带来突破性的改进。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应当从中汲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持续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实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科学发展。本文在探讨6σ文化本质及涵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提出其在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探究了6σ文化在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建设标准一词,语境意蕴深远,语义绪远悠长。"标准"的建设问题,不只是一种目标价值的"允许原则",也是衡量事物发展优劣和立意育人境界高低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四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规则和"立德树人"集忱社会义理的任务,需要一种载体统领全局,需要一个平台互动交流。如果说载体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价值转移和承重起能动的态势,那么平台的价值则要担负起新的办学精神和能量再造。今天的一些学校之所以出现办学理念雷同和内涵无特色的局面、大多由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理论水准平面化、理念思想概念化所致。学校好建,学校文化不好建。学校文化标准,就是要体现校长文化使者的精神气质,体现师者先善其德的崇高形象,体现校园文化浸润心灵的环境建设,用"道"的方向引领优化组织结构,用"术"的方法模式建立独有话语权,用文化兴校战略形成长远发展路线图。不管今后什么人继任校长,都会在既定的文化行动纲领中,依循学校的精神理念来布局;不管什么样的活动冲击,都会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展示培养栋梁之才的至善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