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最先进入人们视觉的不是物体的形态,而是它的色彩。色彩能唤起人们的美感。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狄德罗在《论绘画》中也说:“素描赋予本质以形体,色彩赋予本质以生命。由此可见色彩之于绘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绘画艺术一样,语言艺术也追求色彩美。文学作品总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情感赖以活动的活生生的客体世界,要表现这个世界,就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因而,色彩描绘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语辞点染环…  相似文献   

2.
一、以色貌色、以色写境、以色传情唐以前,绘画强调“应物象形”,写文章强调“必巧构形似之言”。与此相应的,诗歌的色彩描写也注重以色貌色。到了唐代,在色彩描写上,诗人们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以色貌色技巧,而且发展和成熟了这种技巧。在唐诗人的笔下,色彩已达百种之多,仅仅是红色,就有朱、丹、赤、彤、绛、粉红、鲜红,深红、老红、凝红、腻红、团红、衰红、猩红、血红、真珠红等几十种。在山水、边塞、赠答、闺怨、咏史等各类  相似文献   

3.
“尚武好侠”与初唐诗之“意气”杨晓霭“意气”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在初唐诗人笔下频繁出现: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魏征《述怀》)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骆宾王《从军行》)红颜意气尽,白壁故交轻。(卢照邻《羁卧山中》)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贺遂亮《...  相似文献   

4.
《樵歌》主流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樵歌》主流探论张而今在宋词发展史上,朱敦儒的《樵歌》曾“独步一世”(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其词数量与质量都相当可观。然而,他竟一度被称作“颓废派词人”(薛励若:《宋词通论》);更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被视为“大部分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的色彩”(中...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价值新论姚莽《金瓶梅》写的是什么?书的开头就作了回答:“如今这一本书,乃虎中美女,后引出一个风情故事来。”(牝牡相诱谓之“风”,男女相爱谓之情。“风情”,也就是“性爱”。)洋洋百万言的《金瓶梅》,刻划了众多的人物,描绘了广阔的社会情景。有人...  相似文献   

6.
《东西南北》2011,(11):62-63
“没有乐嘉的《非诚勿扰》就像缺少辣椒的老干妈。没昧。”有电视观众这样评价。 今年35岁的乐嘉。虽然从2002年开始就创立“FPA性格色彩”课程,也出版了《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等书籍,但在过去的8年里.大多数人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四处演讲培训的光头到底是谁,直到《非诚勿扰》。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的世界观与“三言”对商人的描写王桂清“三言”,即指《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以下简称《喻》)、《警世通言》(以下简称《警》)、《醒世恒言》(以下简称《醒》),它是由明代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题材广泛,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其...  相似文献   

8.
语词是诗的基石,诗学也就是研究语词在诗中的行为。周蒙先生所著的{<诗经>民俗文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从一个个语词出发,揭示出赠经顺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的,这是在《诗经》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新的突破。《诗经》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愈是通往远古,《诗经》研究所带有的经世致用、伦理教化的色彩便愈是浓厚。对于《诗经消篇《关难》,最早的《诗经》研究成果《毛传》云:“洪雅照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袁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难贬义也。”这只是经学家的臆测,其实…  相似文献   

9.
百岁上书,敢当诤友的原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孙越崎晚年曾多次亲笔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信。江泽民曾多次批阅他的信件,倾听他的意见,解决有关问题。有一次,在接见会议散会前,江泽民笑着对孙越崎说:“您那封信上的签名,字写得好啊,能不能为我录一首唐诗?”孙越崎谦虚地说:“可以是可以,不过我的年纪太大了,恐怕是写不好的”。回到家中,孙越崎激动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捧着《唐诗》反复遴选,终于在1992年3月16日精心抄录了刘禹锡一首《秋词》送给江总书记: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造成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写诗者善于以色达意,是一项高超的语言技巧。但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的局限性是颇大的,不仅难以反映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并且远不如绘画色彩逼真可见。它只能用抽象的色调作符号性表达,如“最是橙黄桔绿时”或“紫陌红尘拂面来”之类,虽也能传递些色彩信息,但毕竟只能给读者以间接的色感。所以要通过语言造成色彩感,诗人就必须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才能提供给读者以丰富多姿的色彩美。为解决用抽象语言符号表现生活色彩的局限性,诗人们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红色。这 一偏好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也反映在建筑、戏剧、语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透过有关红色的点滴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红色不仅有其一般色彩功能,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赤色、红色及其象征意义 《辞源》载:“赤,朱色也。”“红,赤之浅者。”《说文》曰:“红,帛赤白色也。”《书》有“赤者,火色也”之说。赤色、大红、朱红虽因色相不同有所区别,在有些场合不能混淆,但总体上还都属于一个色系(简称红色)。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当某一颜色经…  相似文献   

12.
古人作诗很重视结尾,因为一个好的结尾常能留下不尽之意,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美感享受。“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金针诗格》)①“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百石诗话》)②”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③。这些都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结尾给人的艺术美感。但是这种美感的深层心理原因究竟是什么,古今论者很少论及,本文从构成诗歌结构的角度将古典诗歌结尾分为三类:封闭式结尾、开放式结尾和“残缺式”结尾,并对其美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一些探讨。一、封闭式的结尾所谓封闭式结尾是指一首诗的结尾照应开头…  相似文献   

13.
释“峰朵”     
“峰朵”一词,我国台湾省的《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大汉和辞典》释为“峰上之木枝也”,引唐贯休《将八匡山宿韩判官宅》诗:“黛青峰朵孤吟后,雪白猿儿必寄来。”明李奎《游天竺寺》诗:“白云嵌紫岑,峰朵开芙蓉。”看来,这样解释还需再作探讨。“峰朵”之“峰”字无疑是山峰之峰,而“朵”是木枝吗?贯休的诗句“黛青峰朵”,用“黛青”修饰“峰朵”。“黛青”是青黑色,远山的色彩常常是这样的,近山的色彩就不会是“黛青”色的。可是远山上的木枝却是看不清楚的,只有近山上的木枝才能看清楚,可是近山的木枝是不可能呈现“黛青”色的。李奎的诗句“峰朵开芙蓉”,这句可以解释作“峰上木枝上开着芙蓉”吗?山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怎么可以笼统地说森枝上开着芙蓉呢?实在令  相似文献   

14.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都被吓了一跳。“色”情,色彩情结,每个自信的女人,都有自己最钟爱的色彩情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颜色的,它们由皮肤、头发、眉毛、瞳孔组成,也称作人的色彩属性。穿哪些颜色最靓丽,适合染什么样的头发,涂何种唇色更自然,这些都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色彩属性……  相似文献   

15.
漫谈唐诗中的比喻和想象王凤芹古诗中的比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始于《诗经》,发扬光大于屈原辞赋及乐府古诗。历代论及它的人很多,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从训贴的角度讲,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  相似文献   

16.
酒之害     
近几年来,在沸沸扬扬的酒文化氛围之中,国人的酒消费急剧升温,且居高不下。有识之士认为:这不是一桩好事!色彩斑驳,或管或毁的酒文化有史以来,人类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始阶段,先民们为了求得渔猎充盈,五谷丰登,消灾弥难,以酒祭天地神抵,宗庙社稷,冤魂厉鬼。尔后,凡节日庆典,出师祝捷,迁升婚育,尊长诗友,往往以酒助兴。“上至纪绅,下至阎里,诗人墨客,樵夫渔父,无一可缺此”。文人墨客饮酒,颂酒,众多关于酒的传说,酒的诗句至今仍胜炙人口。《唐诗三百首》之中,涉及酒的诗多达50多篇,占六分之一。其中《将进酒…  相似文献   

17.
浅谈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冯波丁诗人是需要学习的。宋代的张戒,在他的《岁寒堂诗话》中,把历代的诗歌分为五个等级,即《风》、《骚》,汉、魏诗,六朝诗,唐诗,宋诗,以《风》、《骚》和汉、魏诗为最高。他主张“以次参究,盈科而进”的学习次序。按“法乎上者...  相似文献   

18.
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蒙古族化的色目诗人萨都剌萨兆沩多年来,元人萨都剌族籍何属,成为学术界讨论焦点之一。公元1923年,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曾科学地论断,萨都剌先世为“回回教世家”,是西域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人的后裔。陈垣先生提出:“杨维桢:《西湖竹枝词》,...  相似文献   

19.
卯芳 《社科纵横》2006,21(2):121-122
马蒂斯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成份。他认为准确描绘并不等于真实,而应艺术地表现“心灵”和“情感”,在构图、造型及色彩的选择上始终突出情感的表现。单纯、明快的色彩表现成为野兽派的代表,并为抽象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是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浩先生所著的博士论文的修订本,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继《唐诗美学》、《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大唐风度》等著作之后,呕心沥血3年之久的又一部力作。作者主要采用“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选取“地域—家族”相结合的操作方法,来探讨唐代关中地区文学的发生发展史实,融资料考订、文本分析、理论概括于一炉,企图梳理出唐代关中地区与文学滋生发育有关的种种因素:地域文化氛围、方土风气、士族教育、地域环境……,部分章节曾在《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