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该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应承担起教育祖国未来的重任,在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3.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合格的公民,是一个社会走向民主与文明的必经之途,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公民意识及其内涵人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并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目前公民意识现状呈现总体欠佳的实际,文章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就提升公民意识的对策提出建议:借鉴国际经验,设计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民主体性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把普及法律常识作为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是确证"公民身份"的关键要素与核心,反映着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同时,公民观念意志的进步和行为目标导向的革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重塑。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公民意识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而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普遍公认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强化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坚定公民的社会公德信念;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开展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构建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导向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的步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相融合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构建公民具有国家归属感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趋缓的体制改革步伐和旧有的历史认识误区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方案,找出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与普世伦理相衔接、与青少年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德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公民的科学意识和道德素质,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指出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及进一步提出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应主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如何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公民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现代政治素质。但是当下中国一些社会成员中严重存在的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等淡薄以及参政能力低下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还很不相适,因此必须着重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此首先必须分析影响公民政治素质水平的历史成因,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曼德 《市民》2007,(5):54-57
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没有“臣民”、“游民”和“暴民”的公民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在奴役、对抗和内乱之中。塑造现代公民意识,是我们民族每个人肩上的重任。当代国人不仅应在学校、政府机构、家庭里塑造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志愿组织以其内涵的高尚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公民精神培育、创造社会资本、提供公众参与平台等方面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德育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培养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公民诞生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中日益发挥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为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法治理念的贯彻、宪政文化的濡养为视角,阐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德育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培养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公民诞生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中日益发挥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为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法治理念的贯彻、宪政文化的濡养为视角,阐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居民身份证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公民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公民的主体性是指公民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这是构建民主政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它使公民意识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应该包括:公民的权利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平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民主国家中拥有公民身份的人。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对其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以使公民获得对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中心任务是培养公共理性,宏观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与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公民社会理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匮乏,民众与政府对话平台的缺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